遵义市花茂村农文旅融合描绘美丽画卷-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遵义市花茂村农文旅融合描绘美丽画卷

2024-06-16 10:20:59  来源:贵州日报

 六月,微风习习,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新插的秧苗在田间整齐排列,泥土芬芳在空气中弥漫……目之所及,皆是乡愁。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勉励花茂村的乡亲们,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九年来,花茂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断赋予乡愁文化新内涵,融合农耕文化、土陶文化和古法造纸等元素,打造农旅文化示范带,广袤乡村生机勃勃。

  花茂全景、党群之家、乡愁小道、九丰农庄、陶艺一条街、景胜琼华……在花茂人家古法造纸展示区里,构皮纸上勾勒的“花茂八景”是乡愁的具象化。

  游客赵晓从贵阳慕名而来,她兴奋地指着稻田里的几个大字:“我在花茂有块田。”一边用手摆出了“V”字形状拍照打卡。她说:“夏日正好,我们一行8人来到花茂,立刻被这里的美丽风景吸引。”

  “我在花茂有块田”是九丰农业科技公司依托乡愁元素打造的农业观光体验园,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田园风光、追寻乡愁。

  “我们采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让游客亲身感受土地四季变换的自然规律。”花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说,新增的野地露营体验今年“五一”假期吸引了大量游客。大家吃农家饭,宿田野间,都在花茂找到了乡愁。

  在“我在花茂有块田”项目另一边,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的几位村民正在大棚里忙活。合作社负责人何万明告诉记者,2014年,花茂村引进了山东寿光的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蔬菜大棚,种植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远销省内外,如今村集体经济已超千万元。

  从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走出100米,便到乡愁小道,沿途有特意保留下来的老木屋、土院墙、稻草垛。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看望当地村民。听着当地干部的介绍,看着漂亮整洁的民居,在乡愁小道上,总书记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沿着乡愁小道,一路花香相伴,记者漫步至“花茂人家”,遇到了正在专注制作纸浆压花的返乡大学生张梦滢。

  “利用古法造纸,将乡愁文化融入到一张纸、一把伞、一幅画中。”张梦滢向记者展示了用传统技艺制作的花茂八景图,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花茂村的历史与文化,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花茂人家”吸引了教师、画家、诗人在内的艺术爱好者,以及像张梦滢这样充满活力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创意不仅限于在构皮纸上绘画,还扩展到了制作油纸伞、明信片、笔记本等多种文创产品,这些精美的商品深受游客喜爱,成为花茂村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离开“花茂人家”,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就是王治强经营的“红色人家农庄”,也是花茂村中游客喜爱的打卡地。王治强正和一群来自河南的游客合影,相机定格下他们笑容满面的瞬间。他高兴地透露:“农庄一年的毛收入50余万元,净利润20多万元。”

  在花茂村著名的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上,母氏陶艺馆颇负盛名。馆内展示着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陶艺品,还能亲自体验制陶的乐趣。母氏陶艺馆的老板母先才是家族中第四代从事制陶的传人。他介绍:“产品线上线下的同步销售,年收入已超30万元,这是游客对传统工艺的肯定。”

  九年来,花茂村将旅游与农业、文化等融合,打造以红色旅游、田园旅游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让花茂村的“美丽乡愁”转变为“美好经济”,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

  如今,花茂村有乡村旅馆7家、特色农家乐13家、电商6家、文化企业4家,打造文化创意产品30余种,乡村旅游带动300余人就业。全村累计接待游客4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91亿元。

  数据显示,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约1.1万元增至2023年的约2.5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16万元增至2023年的1292.5万元。花茂村的发展经验收入“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花茂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记者 唐正平 潘树涛 邱胜)

[责任编辑:王雪松 谢素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