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功臣村”88人次军营建功勋-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威宁“功臣村”88人次军营建功勋

2024-06-08 09:52:41  来源:贵州日报

  威宁自治县双龙镇有这样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村庄:全村仅有40余户人家,却走出了21位优秀军人,88人次在军营立功受奖,其中立一二三等功就达15个之多,成为远近闻名的“功臣村”。

  它,就是凉山社区朝阳组。

  6月7日,带着深深的好奇与敬仰,记者一行开始了踏访之旅。从威宁县城出发,车辆一直在爬坡,在一个海拔2400米左右的台地上,朝阳组40余户人家,就掩映在绿树田畴里。如果不是这里让人惊异的参军率和让人动容的立功率,它和乌蒙腹地的绝大多数村落一样,并无二致。

  一栋栋村居的门首,最多最醒目的就是“光荣之家”的牌匾。记者手上的朝阳组参军人员信息表显示,他们大多都服役于高原边陲,“父女兵”“叔侄兵”“兄弟兵”“兄妹兵”等在村里很普遍。

  乌蒙自古尚武,家国情怀深厚,这样的群众基础在威宁尤甚。问起为什么村子里有那么多人踊跃从军,5次一二三等功获得者赵海永的父亲赵钢学想到了一个词:传承。

  “村里第一个去参军的是60岁的姬田文,他每一次从西藏回来探亲,都给我们摆军旅故事,全村的孩子都很崇拜。”赵钢学回忆说,从他以后,村里就不断有人入伍,这些兵回来探亲,又会将崇军报国情怀向更小的孩子们传递,代代相传了下来。

  “部队是一所优秀的学校,很多原本调皮的娃娃参军回来都大变样了,同时又是一条很好的就业路、成才路,所以村民们都期望孩子去参军锻炼。”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军营的姬庆华说。

  英气正气的不断凝聚也让村庄一路朝阳。

  据凉山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赵常志介绍,彝汉杂居的朝阳组村风醇正、邻里和谐,在生产等各项事务中都主动协作互助,一些退役回村的老兵也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带了回来,格局大、有闯劲,村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社区筹建起了平菇、商品薯、中药材等四五个种植养殖市场化项目,将朝阳组纳入其中,全组人均收入超过了1.5万元,90%以上人家住上了新楼房。

  “朝阳‘功臣村’,是近年声名鹊起的威宁高原兵群像的一个集中缩影。功臣们在外为国尽忠,我们就必须全力以赴,为功臣们把家乡照管好、建设好。”威宁人武部政委张勇说。(记者 欧阳海南 汪韵)

[责任编辑:吴雨 谢素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