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愿学:做示范 探路子 毕节试验区建设方兴未艾-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吴愿学:做示范 探路子 毕节试验区建设方兴未艾

2023-07-20 15:18:5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7月20日电(周远钢)今年是毕节试验区建设35周年。围绕“新发展理念在毕节的生动实践”主题,新华网近日专访毕节试验区资深研究专家,原毕节地委政研室、地区试验办主任吴愿学,畅谈试验区建设35年以来毕节发生的巨大变化,诠释在新征程上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和进展。

  图为毕节试验区资深研究专家,原毕节地委政研室、地区试验办主任吴愿学。新华网 周远钢 摄

  新华网:请简要介绍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及背景。

  吴愿学:毕节试验区从建立到今天已经走过35年。毕节试验区要创建,它的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的人民情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路径的变迁,为毕节试验区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策基础。

  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从这时开始,毕节迈上了边和贫困做斗争,边恢复生态的活力和张力的新阶段。到1998年,当各方各界给予毕节试验区较多关注的时候,毕节的改革试验方案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批准,开始在毕节的实践更多地发挥了做示范、探路子的作用。在国家和贵州省的支持下,毕节成为西部大开发中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还成为了国家重点开发的十三个煤炭基地之一。

  进入新时代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贵州省也给予了政策支持。这些文件的深入实施,在为毕节绿色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同时,推动毕节健康发展的各方力量,以中央统战部牵头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也与时俱进地成立专家指导组,贵州省委省政府也把毕节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地方予以培育和推进。

 

7月12日航拍的毕节城区一角。新华网 周远钢 摄

  新华网:35年来,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主题有哪些变化?

  吴愿学: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主题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的。一开始,毕节试验区的主题更多是为解决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把当时最核心的吃饭问题、生态承载问题提出来,作为试验主题来推开。随着时间向前推进,感觉到人口生产的问题更是解决吃饭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于是又把人口控制作为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之一予以明确。

  进入新时代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毕节人民已经解决了困扰自己成百上千年的吃饭问题和生态不断恶化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试验区,不单担负着要促进毕节健康发展,还要为贵州、为中国健康发展做示范、探路子。

  于是,绿色发展就成了毕节未来发展的第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而推进绿色发展,必须要有人力资源开发来和它相协调配套,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生产进步相协调统一,而要实现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又需要建构新型的体制机制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华网:作为毕节试验区发展的亲历者,有哪些感受?

  吴愿学:我土生土长在毕节,工作事业也在毕节。35年来,我深感毕节试验区的健康发展,不仅解决了毕节人民的温饱问题、生态承载问题,还让毕节人民从原来的“我要发展”到“我们发展”,实现了一个飞跃。

  毕节的物质生活条件事实上也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仅从毕节城区来看,当年只有三四万人的小城区,现在已经容纳将近五十万人。

  毕节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毕节和外界联络联系的时空通道更加顺畅,推动毕节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迁。比如说原来一些重要的生活方式由于时空距离的变迁,变成了生产方式。原来的自然资源变成了社会资源。

  例如,黔西市化屋村传统的苗绣和农家菜,由于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苗绣可以成为商品远销省内甚至国内。例如,原来做腊肉、加工乌江鱼来吃,主要是生活技能,而现在通过开农家乐、渔家乐,就变成了旅游业的一种生产方式,也变成了经济效益。原来的那些河流、树木是一种自然资源,现在已经变成了社会的生态生产资源,游客会去看那些东西,去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新华网:如何看待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前景?

  吴愿学:我觉得未来的毕节试验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建设方兴未艾、大有希望。它的绿色发展完全可能走到世界的前列,能够把绿水青山在更高境界上变成金山银山。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够把毕节丰富的、过去开发不够的、众多的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出来。它的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将会更加深刻、生动地彰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多党合作开辟出更广阔的实践区域基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提供强力的实践支撑。

 

[责任编辑:谢素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