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贵州医院成功为罕见先天性血管畸形患儿实施介入微创治疗-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9/07 17:42:43
来源:中山一院贵州医院

中山一院贵州医院成功为罕见先天性血管畸形患儿实施介入微创治疗

字体:

  在医学的浩瀚海洋中,有些疾病极为罕见,如同隐藏极深的暗礁,让无数航船艰难寻觅。近日,一位辗转多地、诊断不明的患儿在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迎来了生命的曙光——医院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成功为其实施了高难度介入手术治疗。

  据了解,患儿近几年来反复恶心呕吐伴头晕,出现厌食情况,近期更是出现便血,粪便中时常带着鲜红或暗红色的血液,导致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出现了严重的贫血。

  忧心忡忡的家人带着孩子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他们辗转多地,接受了很多检查,病因却始终像一团迷雾。常见的肝病、代谢性疾病、血液性疾病等可能性被一一排除,病根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成了萦绕在一家人心头最大的阴云。

  凭借对罕见病丰富的诊疗经验和高度的警惕性,中山一院贵州医院介入科主任医师安天志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病例。介入科联合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血管外科、感染科、血液科、小儿外科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

  经过详尽的影像学评估,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孩子患上的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Abernethy畸形(Ⅱ型)。

  “Abernethy畸形是一种罕见的门静脉系统发育异常。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次城市水利系统的‘先天规划错误’。”安天志介绍,正常情况下,来自肠道、富含“垃圾”的血液应该先进入“肝脏处理厂”解毒和代谢,再汇入全身血液循环。Ⅱ型畸形的特点是门静脉主干仍然存在,但有一部分血液通过一条异常的血管“抄近道”,直接绕开了肝脏,汇入了体循环。

  而反复便血正是患儿病情的特殊之处,由于门静脉主干的血流被异常分流道“盗走”,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降低。为了代偿,与门静脉系统相连的某些属支会显著扩张、迂曲,其末端的直肠静脉丛压力也随之增高,形成直肠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如纸,在粪便摩擦等轻微刺激下就极易破裂出血,表现为反复、无痛性的便血。这种便血,根源在于血管结构的先天异常,而非普通的肛肠疾病。

  明确诊断是第一步,如何治疗更是巨大挑战。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大、风险高。经过严谨的评估,介入科团队为患儿量身定制了最前沿的经导管介入封堵术,这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案。

  手术当日,安天志团队仅通过孩子大腿根部及上腹部一个针眼大小的穿刺口,将导管轻柔地送入血管,像驾驶一辆精准的“导航车”,一路抵达畸形的血管分流处。随后,将特制封堵器精准释放在漏洞位置,成功堵住了这条不该存在的“近道”。

  术后,血流立即恢复了正常路径,重新流向肝脏。肠系膜下静脉的扩张压力得以解除,直肠静脉曲张的根源被消除。患儿的便血症状迅速得到控制,贫血状况逐渐改善,不久便康复出院。复查显示,异常扩张的血管缩小,血流速度降低,各项指标持续稳定。

  此次患儿的成功救治,凸显了中山一院贵州医院在复杂罕见病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上的强大优势,以及介入微创技术在解决疑难重症中的巨大价值。

  “每一次对罕见病的成功探索,都是医学进步的一步。”中山一院贵州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将继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精湛的技术和温暖的仁心,为更多疑难重症患儿点亮希望之光,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

【纠错】 【责任编辑:李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