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唱好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大合唱”-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4/02 16:46:05
来源:贵州省民宗委

贵州唱好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大合唱”

字体:

  春暖花开时节,黔中大地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伴随着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令人沉醉其中。

  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的肇兴侗寨,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00多家,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0多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2024年,当地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63.8%;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同比增长12.3%。

  肇兴侗寨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民委指导下,贵州各地民族工作部门以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纽带,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贵州重点向肇兴镇集中投入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81万元,撬动其他部门资金,精准实施了15个民生项目,涵盖文旅融合、特色产业等多个领域,构建起立体化的发展矩阵。肇兴镇通过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成为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典范。

  党的二十大以来,贵州共获得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1.77亿元,省级配套3.55亿元,实施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类项目1300余个,实施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400余个。贵州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支点,撬动多部门资金的共同投入,形成了“中央资金引方向、省级资金补短板”的高效投入机制,有力地推进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助力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夯实了重要物质基础,共同唱好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大合唱”。

  突出“融”的导向,把主线意识贯穿始终

  “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引领作用,在资金使用管理中突出‘融’的导向,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支持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促进各民族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勋国说。

  6年前,肇兴侗寨村民嬴勇秀东拼西凑200万元,把自家木房改成民宿,左邻右舍一片质疑;6年来,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支持下,许多村民加入了开办民宿的队伍,住店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红火。截至目前,肇兴侗寨已发展民宿320多家、餐厅50多家,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近年来,黎平县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00余万元,打造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这些民宿以传统侗族建筑风格为底蕴,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为游客提供了既古朴又舒适的住宿体验。同时,各家民宿还推出了侗族大歌表演、侗布制作、侗族美食制作等文化体验活动,让各族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愉悦的旅途中加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黎平,获得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的不只是特色民宿。2022年以来,黎平县充分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入440余万元建设“民族团结食堂”19个,这些食堂结合当地特色,分类打造,既满足了公益服务的需求,又拓展了市场化功能,成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

  通过“食堂+旅游”“食堂+文化”“食堂+融合”等发展模式,黎平县将“民族团结食堂”成功打造成为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实践。2023年来,民族团结食堂年均接待游客餐饮1.2万人次,累计举办谷雨节、侗年等特色活动230场,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黎平侗族医药康养产业同样得到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有力支持。近两年来,黎平县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00余万元建成侗医养生馆、金艾草文化康养基地、黄精种植基地等项目,推出特色诊疗、药浴养生、侗药种植加工展示等多元化服务。目前,已种植艾草500亩、黄精800亩,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钩藤、铁皮石斛、茯苓等中药材,形成“医养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在铜仁市江口县,当地先后获得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200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整合各级各类资金2.2亿余元,建设桃映镇漆树坪羌寨、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坝梅村等27个民族特色村寨,旧貌换了新颜,各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感谢党的政策,做梦都没想到云舍也成了景区,现在都开起了餐饮和住宿业,家家有存款户户有小车,发展太快了。”云舍村民杨新春激动地说。

  播州区洪关苗族乡是遵义市8个民族乡之一,该乡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仅2023年,该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10万元,实施了小坝场村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精品民宿改建等4个项目,为境内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洪关太阳坪景区增添了吸引力。

  截至目前,该景区已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创收3000余万元,解决直接就业岗位300余人、间接就业岗位1000余人,带动相关产业收入2.5亿元。

  保持“进”的态势,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亚鱼乡郭家湾村的贡米,作为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的优质无公害大米,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青睐。但在以前,存在着没有“领头羊”,村民各自种植的情况,难以形成规模和产业链,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

  2022年,当地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0万元,支持郭家湾村建设贡米加工厂,整合全村资源,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功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并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可观增收。项目惠及农户523户,直接促进22名村民就业,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为农户带来了每年15万元的分红收益。

  在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当地结合民族文化风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布局,打造集田园观光体验、文化休闲避暑等于一体的民族特色村寨。2023年隆兴镇浣溪村花园组投入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10万元,实施浣溪村花园组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既有效治理了人居环境,也为产业发展装上了“加速器”。“目前,我们村建有1000亩‘鱼藕共生’的荷塘美景、5家特色农家乐、29家乡村民宿500余个床位、350亩圣女果基地、350亩食用菌基地和270个标准食用菌大棚,以及3000余亩高山蔬菜基地、4000余亩烤烟种植基地,还有2家煤矿企业。”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前华介绍。

  2016年至2019年,贵州有188万农村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其中154万是当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以上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这样规模庞大的“新市民”群体,如何实现更好发展?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的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依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00万元,撬动发改、旅游、住建、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资金928余万元,通过“民宿集群+民族团结食堂”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从“搬迁安置区”向“文旅融合示范区”的跨越式发展。

  “从开业到现在净利润有20多万元,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当地居民陆卯军于2023年开了一家民宿,妻子在风情街开了间彝族服装体验店,一年纯利润几万块钱。他感慨道:“以前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这里四季都有游客,淡季也能靠接居民宴席维持营收。”

  据统计,2024年,阿娄社区内民宿床位达1032个,民族团结食堂年均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带动210户群众户均增收3.2万元,探索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新路径。

  铜仁市江口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创新推出“梵净生态账户”,在投入110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引领下,当地吸纳了农业农村、财政、国有公司等其他部门资金2.3亿余元,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国储林及林下养殖等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基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解决了农村在家劳动力的在岗就业问题,实现了各族群众不断增收致富。

  产业兴则百业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始终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支持下,贵州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有力地增强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

  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

  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位于乌江源头六冲河畔,三面环水,背靠悬崖,被称为“悬崖下的村寨”,居住着汉族、苗族、彝族3个民族284户1133人,曾经是一个“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旯里刨苞谷、一年没有半年粮”的典型深度贫困村,曾经贫困发生率高达63.63%。

  近年来,当地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20万元,推动化屋和美村寨建设,通过“五抓五促”增进“五个认同”。其中,投入140万元推动苗绣产业发展,打造了化屋苗绣、文丽刺绣蜡染等品牌,带动开发文创产品300余种,文丽刺绣蜡染年销售产值200余万元,解决了20余人的就近就业,务工人员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以化屋苗绣为龙头,带动当地发展苗绣经营主体65家,引进建成多彩贵州苗绣产业园落户黔西经济开发区,为各族群众拓展就业岗位3000余个。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引领下,撬动各方资金汇聚,使化屋村从一个贫困村一跃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化和美村寨,2024年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各族群众迈向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项目实施进程中,贵州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切实扛起主管部门责任,落实赋予“三个意义”要求,逐步构建起了前期准备扎实充分、项目实施规范有序、后续管理持续有力、各个环节有效衔接的全链条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全面加强绩效管理,为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夯实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玉屏侗族自治县有一个村叫“迷路村”,村如其名,行走在昔日的迷路村并不会“迷路”,但是会“喊渴”,因长期饱受干旱的困扰,两个村民组常年面临着饮水难题。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当地投入48万元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设水源打基井项目,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口深井终于成功出水。清澈甘甜的井水,如同生命的源泉,滋润着这片干涸已久的土地,为各族群众迈向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口县投入700余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吸纳交通等部门资金1.5亿余元,专项建设偏远村寨乡村路、通组路、连户路300余公里,人行桥8座,彻底撕掉了“雨天出门一身泥,晴天进屋一身灰”的“泥娃子”标签,全面打通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绿色通道,托起了各族群众的致富梦。

  在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初创阶段,资金短缺成为发展瓶颈,企业运行举步维艰。关键时刻,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帮助下,公司突破了初创时期的重重困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的贵福菌业,公司累计投资超过5.5亿元,占地规模达到200亩,配备了先进的智慧化生产线,每日食用菌的高效产出量可达30万袋。

  凭借着深厚的技术底蕴,贵福菌业荣获67项国家专利,并顺利通过多项国际管理体系认证,已成长为一家集食用菌研发、生产、深加工及国际贸易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领军企业。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2000余人实现就业。

  “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管理上,贵州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共享繁荣发展的红利。”王勋国表示,贵州将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优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方式和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贵州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