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人到“新贵州人”:英国小伙大卫的中国情缘-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2/23 16:40:58
来源:新华网

从外国人到“新贵州人”:英国小伙大卫的中国情缘

字体: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村超”球场,六佰塘村足球队队员大卫·吉里(左二)在比赛中拼抢(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贵阳2月23日电(记者吴思)在中国西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村超”球场上,六佰塘村足球队队员大卫颇引人注目——高鼻深目,蓝色的眼睛,满脸络腮胡,却操着一口地道的贵州话。

  来自英国的“90后”大卫·吉里(David Geary)是贵州大学的足球老师,也是参与“村超”赛季的六佰塘村足球队队员。

  1993年,大卫父母来到中国,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2年中文。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父亲,对贵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满怀向往。1995年,一家人来到贵州生活,大卫的父母在贵州大学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

  为深入了解侗族文化,大卫父母每年都会带孩子前往榕江县六佰塘村和宰荡村,与当地村民一同生活一个月左右。直到大卫14岁时,一家人才返回英国。

  长期的中国生活经历,让大卫的普通话流利自如,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贵阳方言也不在话下,甚至还能听懂侗话,简单地和侗族百姓交流问候。

  在英国读大学期间,大卫选择主修中文和俄语,一方面发挥个人优势,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大二时,他获得了在南京大学交流一年的机会。“我一直想回来看看,中国有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大卫说。

  儿时受父亲影响,大卫爱上了足球,放学后常与同学踢球,青春满是绿茵场的记忆。在南京大学交换期间,他还抽空回贵阳,与初中同学一起踢足球比赛。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村超”球场,大卫·吉里(后排右五)与六佰塘村足球队队员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会说中文,让我有更多机会。说方言,能代表我‘贵州人’的身份。”大卫还会特意学习贵阳方言的特色表达,他说方言的视频也一度走红中国社交媒体。有网友评论“大卫是‘老贵阳’”。

  2019年,大卫决定在贵阳定居。“对我来说,贵阳就是家。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在这里能找到归属感。”大卫说。

  2023年,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如愿入职贵州大学。“我想发挥语言专长和足球优势,帮助更多人逐梦足球,享受快乐。”大卫说。

  同年5月,由榕江当地20支村队发起了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简称“村超”),并在中国走红。受六佰塘村足球队的邀请,大卫前来感受“村超”的氛围,并为球队加油鼓劲。因为多年在村里生活的经历,他被允许加入六佰塘村足球队,作为球员参赛。

  “这里有对足球纯粹的热爱,球员为村而战,其他村民都来加油助威,不管结果,重在努力。”大卫说,“这就是足球该有的样子,我也想为村子出份力。”

  30年间,这个英国小伙见证了贵州的发展,尤其感叹这里的交通巨变。他回忆,以前从贵阳到榕江要两天,先坐8小时大巴到凯里过夜,次日再坐8小时中巴,舟车劳顿。如今,高铁只需要一小时就能到达。

  当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学中文、来中国留学、甚至留华工作的外国人日益增多。“我珍贵的回忆都和贵州有关,这里的朋友把我当成自己人,这种情谊吸引我回来。”大卫说,在贵州教足球是他理想的工作,他很珍惜,“我愿意一直干到六七十岁”。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