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黔西市近年来充分依托贵州省乌江流域联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以及毕节市织金洞-百里杜鹃“双5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带的辐射作用,聚焦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的红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将乌江沿线的化屋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丘林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串珠成线、串点成链,形成独具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双村”示范廊带。
聚焦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突出双向转化。黔西市依托乌江源百里画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化屋村大力发展黄牛、黄粑、黄姜“三黄”产业和苗绣蜡染产业。以游船观光、直升机观光和步道体验等方式,大力发展立体复合型观光旅游。通过国有企业带动,花都里、璞墟、他山纪等一批精品民宿落户化屋,化屋村各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丘林村厚植绿水青山,种植冰脆李、百花桃、樱桃、枇杷等特色经果林3000余亩,种植白芍、金丝皇菊350亩,带动各族群众增收500余万元。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吃、住、学”一体的红色培训产业链,带动全村发展民宿45家床位246张、农家乐11户,群众年增收200余万元。
聚焦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突出美美与共。在化屋-丘林旅游公路沿线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标语100余条,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分别在化屋村、丘林村打造民族文化广场1个、民族文化长廊1条,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和村民自治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和解说内容,组织完成化屋村史、村志编纂工作。开发刺绣、蜡染等文创产品200余种,先后在化屋村、丘林村开展“红石榴”非遗技艺大赛、民族服装走秀、“村晚”、桃李花节等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美美与共。
聚焦红色基因和盐道文化,突出凝心铸魂。累计投入资金1180万元推进丘林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修复红二、六军团强渡鸭池河渡渡口,完成鸭池河红军战斗遗址至大关盐号4公里红军步道修复工程建设。投入资金650万元修复红色大关陈列馆,修复大关盐运文化陈列馆,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