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思南:“三个聚焦”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2/28 18:45:08
来源:铜仁市委组织部

铜仁思南:“三个聚焦”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字体:

  近年来,铜仁市思南县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聚焦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服务保障等措施,为村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发展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聚焦党建引领,夯实村级力量

  一是建强基层组织“桥头堡”。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扎实开展“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培育先进乡镇党委3个、先进村(社区)党组织53个,整顿后进乡镇党委3个、后进村(社区)党组织31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7个;深化乌江流域党建联盟“三四五”工作机制,建立“先进带后进、强村帮弱村、弱村抱团发展”模式,凝聚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建强基层队伍“领头雁”。坚持把人才队伍培养作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着力抓好党组织书记培养、职业技能培训、乡土人才认定,共计选派22名优秀村(社区)干部和村级后备力量赴省内外及其他区县跟岗学习锻炼,动员582名村(社区)干部进行学历提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200人次,申报市级乡土人才27名。

  三是建好后备人才“蓄水池”。印发《思南县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方案》,坚持“五好五强”选人标准,严守“十条坚决不用”底线,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等中择优选育村级后备力量1729人,为每名后备力量明确1名村集体经济带头人为“产业指导员”,推行“老带新”方式,让后备力量“有底气”。

  聚焦资源整合,找准发展路子

  一是整合资源建工坊。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参股方式组建“强村富民”联合社(公司)25家,创办“强村富民”工坊60个,采取“主导产业+工坊+村集体+群众+市场”方式,有效推进肉牛养殖、“双高”红薯育种、茶叶采收等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村。2024年来,全县工坊累计实现经营收入8655.02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296.23万元,带动就业9143人,发放工资1152.97万元。

  二是整合资金抓项目。聚焦全县“一主两辅”主导产业,有效整合涉农资金、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1.5亿元,建设实施产业项目139个,建设形成资产权属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项目37个。持续拓展红薯产业种植面积,增设加工厂房,完善加工设备;构建思南黄牛育种、饲养、销售、饲草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带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517个。

  三是整合资产创营收。按照贵州省农村闲置低效项目资产盘活处置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一案一策”,扎实做好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保障,全面推进资产整合盘活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计排查60个闲置低效项目资产,按“六条途径”盘活28个,按照“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程序”处置32个,盘活处置率为100%。

  聚焦服务保障,激活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技术服务。成立思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定期开展村级“三资”经营管理培训指导。依托“组团式”帮扶、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团队服务等农业技术服务,开展揭榜挂帅项目73个,选派农业专家服务团队27个190人,开展技术服务6轮次,解决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等突出问题260个,有效提升村集体自主经营能力。

  二是强化待遇保障。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行“政策分红、效益分红、集体分红”模式,建立健全村干部奖励报酬与村集体经济收益挂钩机制,将村干部奖励纳入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范畴,明确10%的效益分红资金作为在职村干部奖励资金,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激情。截至目前,已兑现村组干部奖励11人4.56万元。

  三是强化典型选树。大力培育选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结合各乡镇(街道)产业发展情况,重点打造三道水乡周寨村“一社带三社”、板桥镇“一社+N”模式等一批发展村集体经济示范样板。建立常态化拉练机制,不定期开展“擂台比武”“观摩交流”活动,各乡镇(街道)组织开展观摩学习28次,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