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毕节市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刚种下不久的油菜籽已长出了嫩绿的幼苗,一派勃勃生机。解放村,位于黔西北面,距离县城7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村东南边有逢水河绕村而过,沿河两岸5000余棵杨柳树整齐排列,辖区内良田千亩,因此得名“柳岸水乡”。
据史料记载,解放村历史上先后归属水西土司、黔西府、黔兴里三甲等地,历经清代、民国多次行政区划调整。解放初期,解放村属林泉区洪水乡,1949年黔西解放后定名解放村。
解放村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其中的大寨组是古水西宣慰司土目安氏的官衙,故有“官庄”“衙院”“养马漕”“营盘”等地名称谓,解放村大寨田坝的二鼓台是明清时期安氏土目操练兵马的大广场,也是吴三桂剿水西时与安氏土目战斗的古战场。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关向应等的带领下,成功强渡鸭池河进入黔西境内。同年2月7日,红二军团六师师长郭鹏与政委廖汉生率近七百名战士进驻解放村大寨组戴家大院,并将其作为临时指挥所。在这里,红军战士们积极动员群众,开展打土豪、分浮财、镇压恶霸等革命活动,同时扩编红军队伍,组建地方游击队,极大地激发了当地民众的革命热情,有力支持了红军长征。
为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黔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出资120余万元,对戴家大院进行修缮和陈设布展。修缮后的戴家大院作为红二军团六师临时指挥所旧址陈列馆,由洪水镇人民政府管理并对外开放,供人们参观学习。
解放村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稻油轮作的示范点,夏栽水稻、冬种油菜。红米是当地水稻的特色,在村民代远富的记忆中,家里一直种植水稻,每年仅卖红米,便有五六万元收入。
近年来,解放村按照“生态立村、旅游活村、科技兴村、产业富村”思路,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依托春天的油菜花、秋天的水稻田、冬天的精品果园以及戴家大院红色遗迹等资源,解放村以休闲观光等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大步向前,村民收入节节攀升。曾经单纯依靠种田卖粮的村民,也在家门口“卖起了风景”,依靠乡村旅游人气,端上了旅游饭碗。2023年,解放村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创收超过200万元。
6年前,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张勇看到解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便回到老家修缮房子,参加政府组织的厨艺培训,开起了农家乐。春天油菜花开时,农家乐一个月的收入便有好几万元。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像张勇一样开起了农家乐,共享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未来,我们将加大生态保护,用好自然生态和红色文化等资源,发挥好柳岸水乡的品牌优势,不断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持续为解放村乡村振兴蓄势赋能。”洪水镇副镇长龙江华表示。
夕阳西下,曾经的种田大户、如今村里农民摄影协会的会员代远富拿着相机又穿行在田间,记录着家乡的美好和变化。老代说,要把村里的一年四季都记录下来,向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解放村,走进解放村。(记者 翟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