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之上,天然野生粽叶漫山遍野、风吹叶动,绿叶子成为了“金叶子”;丛林之间,蜜蜂飞舞轻盈柔美、嗡嗡作响,小蜜蜂成为了“引路人”;深山地头,天然野生猕猴桃硕果累累、挂满枝头,野果子成为了“致富果”……九月的瓦溪,秋高气爽,瓜果飘香,随处可见勤劳之姿、丰收之景。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瓦溪乡是一片红色热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桥更是重要象征,记录着当年红军的革命故事,激励着后人前行奋进。近年来,该乡坚持弘扬和传承红色精神,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紧紧围绕“一特色两园区三基地”产业布局,打造“空中有蜂、山上有果、地里有烟”特色瓦溪,实现“万桶万斤万担之乡”。
走进该乡岩桑坝村野生粽叶产业基地,一丛丛天然野生粽叶青翠欲滴,村民们正背着背篓忙着采摘粽叶。
近年来,岩桑坝村在致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挖掘“粽叶商机”,充分利用海拔高、森林覆盖率广、土层深厚、日照充足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地制宜盘活4000余亩野生粽叶资源。
“我们这里自然环境好,发展粽叶产业有着极大的优势。”据介绍,粽叶的连续采摘时间为5个月,市场收购价在2.5元每斤至3.3元每斤之间,群众每天采摘粽叶平均收入在120元以上。
“我每天出门采摘粽叶,一天能采50至60斤,能有170元左右,比去外地务工划算。”今年63岁的张育兵是当地的村民,平时有时间就来粽叶基地采摘,至今已有8年。张育兵的喜悦不仅得益于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方式,更源于采摘好的粽叶不愁销路。
“去年通过老百姓的努力,我们收购了300余吨粽叶,给老百姓以每斤粽叶2.5的价格进行收购,我们这个基地后期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保障周边群众的就业是没问题的。”贵州乾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徐国松告诉记者,这里的粽叶叶片大、品质好、香味浓,深受国内外粽食企业的喜爱。目前,公司的粽叶不仅销往江浙沪地带,还有一部分出口日本、韩国等地。
据岩桑坝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勇介绍,通过党建引领村集体发展,目前有烤烟、野生粽叶、野生猕猴桃、蜂蜜等产业,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及东西部协作项目支持,实现“两强两富”。2023年,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带动全村269户715人及周边群众劳务增收120余万元。
粽叶产业只是该乡众多特色产业之一。该乡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不仅有丰富的蜜粉源植物,林内还有不少中药材,这为发展野生蜜蜂养殖,走“甜蜜”道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年只取一次蜜,过了寒露之后再取,这样蜂蜜的口感更好,也更好保存。”在养蜂大户张育贵家,一个个蜂箱、蜂桶整齐的摆在房梁上,成群结队的蜜蜂在院子里挥着“致富”的小翅膀嗡嗡歌唱。今年是张育贵与蜜蜂相伴的第5年,最多的时候养殖40多桶蜜蜂,收益达4万多元。经验丰富的张育贵对温度把控、何时采蜜、蜜蜂结团等情况得心应手,他一边打开蜂桶检查蜜蜂成长情况一边介绍说,今年养殖蜜蜂30多桶年底预计能收200多斤蜂蜜,按照市场价180元1斤计算,能收入3万多元,“希望能继续做下去,让更多人吃到我家高品质的蜂蜜。”
该乡像张育贵这样靠山吃山走上“甜蜜”路、过上安逸新生活的养蜂人还有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全乡大约有蜂桶2500桶,每桶每年生产10至20斤,蜂蜜产量达4万余斤,每斤价格按质量等次在150元至200元之间,产值约600万元。
依花而栖,生态养蜂。该乡的蜂蜜是纯天然资源,蜂蜜密度较大,有淡淡的中药材味,质量上乘。但如何让山间蜂蜜走出大山,的确是一道难题。
2022年10月,该乡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开通了“瓦小溪”微信小程序商城,将当地农特产品吸纳统一销售,盘活山间珍宝,增加销售渠道,解决村民买卖难的问题,为农产品飞出大山插上“翅膀”,推动“瓦货出山”。
岩桑坝村因地制宜发展粽叶和蜂蜜产业仅是全乡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据该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杜洲介绍,近年来,该乡还充分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了烤烟、蜂糖李、高山蔬菜、野生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实现立体式产业格局,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促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乡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让生态资源转为村民的真金白银,一幅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石珍英 任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