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中国 | 桥下人家的幸福生活印证建造初心-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桥”见中国 | 桥下人家的幸福生活印证建造初心

2024-09-19 11:41:49  来源:新华网

  2023年8月15日,贵州、云南交界处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新华社贵阳9月19日电(记者欧东衢、向定杰、郭可树)开门便能望见那跨越天堑的大桥,宛如一道飞虹点缀在山水间,也让桥下人家的生活因此多彩。

  记者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采访桥梁建设成就时,到过三处可观桥景的农家乐。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因路桥而改变。

  “以前这里出行非常困难。如果我们想去一次镇上,需要从山脚爬到山顶,再从山顶下去,要花几个小时。”身形瘦高、脸庞黝黑的马选军回忆。

  马选军家住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都格镇龙井社区,这个滇黔交界的地方,曾经十分偏僻,人背马驼、溜索过河是常见出行方式。

  2023年8月16日,马选军向从广东来的游客介绍北盘江大桥和家乡的变化。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13年,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开工建设,就在桥下生活的马选军看到商机,计划着建新房。“大桥建了4年,我家房子建了3年。”马选军说,自家的“小马哥农家乐”当年可是用了9万多块砖、100多吨水泥,都是人工一挑一挑干出来的。

  站在他家门口,抬头便是高耸入云的北盘江大桥,因为桥面到水面垂直高度足足有565.4米,相当于200层楼高。大桥也被吉尼斯官方认证为“世界最高桥”。

  如今,“小马哥农家乐”生意红火。“全国各个地方的人都有,还有一些外国人。”指着橱窗里自己与游客的合影,43岁的马选军十分骄傲。

  “‘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大桥……”一有游客上门,马选军就会打开音响、拿起话筒,自发向大家讲述北盘江大桥与他们一家的故事。

  2023年8月16日,马选军在向外地游客介绍北盘江大桥和家乡的变化。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说实话,有这么多人来到我们这里,都是因为大桥的存在。我会尽我所能,让游客玩得开心,也把我们家乡推广出去。”马选军情真意切地说。

  拔地而起的中国桥梁不是为了破纪录、造地标,而是为交通服务、为百姓谋福。

  在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大小井特大桥凌空飞架,与原本的青山绿水毫无违和感。记者看到,河面上,游客们乘坐竹筏、桨板戏水;两岸边,水果集市掩映在古榕树、凤尾竹间。每逢周末、节假日,因为交通便利、加上不收门票,景区人气很高。

  根据当地统计,今年上半年,景区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消费均增幅明显,累计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同比增长70%。

  2023年8月16日马选军帮从广东来的游客拍摄合影。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畅玩过后,游客还可以吃农家黄豆鸡,品尝土鸡的鲜嫩、黄豆的酥脆。景区附近的大井村小井组有十多家农家乐,每家都有这道特色菜。拥有3层楼房的“黄川饭庄”已经开了十多年,老板黄保奇曾在外省打工,后来看到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和妻子回乡一起经营农家乐。

  “暑假确实忙,家里4个孩子都帮着打工。”黄保奇笑着说,大小井大桥修通后,游客比以前更多了,这两年生意就像正在清洗的辣椒一样火红。

  桥梁承载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在贵州省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67岁的村民梁绍清盼着花江峡谷大桥早日建成。

  梁绍清的“小花江农家乐”1998年就开了起来,那时村里附近修水电站,各种施工队经常光顾。到了2006年,村里的道路拓宽硬化,他又花钱重修了两层小楼。

  “每年大概有个两三万元收入。”梁绍清说,因为大桥的建设,这两年到他家吃饭的外地人变多了,他和老伴忙不过来还要请工。

  梁绍清的孩子在外地打工。“桥修好了,人流量自然多。等有生意了,孩子们自然会回来。”他心里盘算着。

[责任编辑:刘昌馀 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