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坝陵河大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贵阳8月27日电 桥梁、高速公路和高铁,可以跨越山川、河流甚至海洋,让人和货物更高效便捷地流动。在最近一次去中国西南边陲贵州省的采访中,我发现它们也可以把过去的愿景转变为美好的现实。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长期以来,复杂的地理条件阻隔着贵州与外界的联系。近年来,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步向前,在近126万个山头间开隧架桥,共建成公路逾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8784公里;沪昆高铁、渝贵铁路、成贵高铁、贵南高铁相继建成通车,高铁总里程超1800公里。贵州,已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交通节点。
8月13日,工作人员在贵州快递物流集聚区的仓库分拣商品。新华社记者 汪军 摄
八月底,我跟随专门跑物流车的47岁苗族司机杨昌凯,从贵州省的省会贵阳一路行驶到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这是一个布依族、苗族、回族、白族、瑶族、彝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一天工作下来,我深刻体会到道路对改变山区面貌的意义。
“十五年前,我刚开始跑蔬菜运输的时候,单程一趟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一路上得经过五十多个危险弯道。”杨师傅告诉我,在盘山公路、深沟峡谷间驾车,不仅速度提不上来,更存在安全隐患。对于生活在关岭深山里的村民,想要去150公里外的贵阳,得乘坐大半天的普通大巴。
这一切都随着“超级工程”坝陵河大桥和全线高速公路的开通运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善的道路设施建设,将人们的出行时间缩短至2个小时,也保证了杨昌凯等司机的安全。
8月16日拍摄的贵州坝陵河大桥。新华社记者 汪军 摄
运输时间缩短,意味着效率提高。“山里人建桥修路的愿望实现了,高速路和高架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杨昌凯说,他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一整天和妻子在路上颠簸。如今,他的妻子在老家关岭县断桥镇种蔬菜,一亩地年收入超万元,加上他每年近十万元跑物流运输的收入,生活过得安稳而有奔头。
在断桥镇坝陵村,村民杨政国靠种菜为生。眼下正是茄子、黄瓜、丝瓜采摘的旺季。清晨6点多钟,他就下地采摘,搬着一筐一筐的茄子、黄瓜,汗水打湿了上衣。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再也不用肩挑背驮几十里山路去卖菜。
如今,一条乡村产业路不断向田间地头延伸。我帮他把几箱刚采摘的茄子装进一辆货车。杨政国说:“高速公路修到村口,村里小路也拓宽了,大卡车能开过来,我们直接在村口卖。”
8月16日,车辆在贵州快递物流集聚区等待发车。新华社记者 汪军 摄
大路连着小路,乡村连着城市,不断向山区输送着产业发展的源源动力。“随着通组路、通村路不断完善,货车直接到村装运,再通过一条条出省的高速公路,很快就能将新鲜果蔬送到全国各地。”断桥镇镇长罗飞说,断桥镇平均每年种植蔬菜2万多亩、水果4万多亩,两个特色产业年产值约3.5亿元。
路网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影响着杨政国居住的坝陵村。通过查阅数据我发现,在贵州,拥有30户以上村民的村子都至少有一条公路通向外界,至少有一条客运线路连接乡镇。
晴朗的日子里,站在自家菜地,杨政国就能望见宛如“钢铁彩虹”的坝陵河大桥飞跨山间。在我看来,那些连接偏远村庄的小路与坝陵河大桥一样雄伟,条条村路不仅让山区特色产品走出去,更为从前闭塞的乡村带来改天换地的变化。
午后交通繁忙,我登上了与地面落差370米高的坝陵河大桥,它是中国为数不多可进入桥体内部观光的大型桥梁之一。从桥上俯瞰,可以观赏沿着山谷静静流淌的坝陵河,远眺则是连绵青翠的山脉。
步行约500米后,我看到一名年轻人正要体验桥上高空蹦极,还有一些游客在高空秋千、空中漫步等极限运动设施前跃跃欲试。
贵州高速集团所属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负责人赵雄向我解释到,开发坝陵河大桥文旅项目,主要是促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这个项目不仅促进了桥梁经济自身的发展,还可以改善周边地区的就业情况。”
从农村公路到大型路桥设施,从便利通行往来到促进经济融合发展,尽管深处内陆、地形复杂,贵州用开放的头脑打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高速平原”,改变了其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的坐标,推动着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这其中的经验引人深思,可以作为一些国家发展的镜鉴。(作者为新华社报道员塞尔希奥·戈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