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着产业转 追着幸福跑 “牛”支书的致富法子多-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围着产业转 追着幸福跑 “牛”支书的致富法子多

2024-06-18 10:35:48  来源:贵州日报

  德江县桶井乡场坝村党支部书记安中流每天起早后必去三个地方——牛场、鹿场、牧草基地。

  每一头牛是否正常吃草,每一只梅花鹿是否欢快活泼,牧草长势是否良好,他都要一一仔细观察。因为这里是场坝村的“钱袋子”,该村现在成为人均年收入15200元的富裕村,靠的就是这些产业。

  正因如此,当地村民都亲切地称呼安中流为“牛”支书,是他带领村民从养牛开始,一步步走上了致富路。

  场坝村地处乌江岸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头多,土地少。全村500余户1900余人,人均只有6分土地。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挖出“金疙瘩”,让村民们都富起来?安中流可花了不少心思。

  安中流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末外出打工。打工10年后,揣着节衣缩食攒下的积蓄,回村办起了养鸡场。

  “2000多只鸡,每天要数百斤粮食作为饲料,成本高,一年下来,与外面的大型养鸡场比,不论是肉鸡还是鸡蛋,都没有价格优势。”安中流回忆,养鸡的成本高,也很难带动其他村民养殖,于是,他结合村情和多年的打工经验,想到了养牛。

  “牛吃的是草,饲养成本相对较低。”安中流说,如果购进一头半大的牛,一年后按成牛卖出,毛收入可以对半赚;如果购进一头不太肥的牛,通过3至5个月催肥后,可以赚取1000元左右的利润。

  账算明白了,市场考察清楚了,安中流的养牛“事业”正式启动。2004年,他购进了第一批60多头牛。

  “肉牛不缺市场,供不应求。规模可大可小,养殖多少头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定。”随着安中流养牛成功,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牛队伍中。

  为了让村民们放心养殖,他向大家承诺了“三包”,即包找牛源、包引销路、包同样售价。就这样,这家3头,那家5头,一户养7至8头的也不在少数。安中流作为带头户,一直保持在100头左右的规模。

  在安中流的带动和帮助下,场坝村平均每年出栏肉牛保持在400头左右,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养牛村。

  “‘牛’支书的办法多,有他带着大家干,我们都很放心。”村民安正青说,多年来他一直跟随安中流打工养牛,不仅学会了养殖技术,还供养了3个儿女读书,大女儿还考上了华东师大。“如果没有‘牛’支书的帮助和带动,我就没有今天的好生活。”安正青感慨不已。

  2019年,安中流成为场坝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感到压力倍增。

  摆脱贫困后的场坝村,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看着村里400多亩绿油油的牧草,安中流认真思量,牧草能养牛,应该也可以养价值更高的梅花鹿。于是,场坝村去年成立了德江县鹿骤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养鹿产业。

  “养梅花鹿成本虽然高,但风险小。一只成年梅花鹿购进价在1万元左右,但一年可以割2次鹿茸,每次可以收割3斤,每斤价格大约在1600元。”安中流介绍。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随着数项产业的不断发展,场坝村人富了,村集体账上目前已积累103万余元,安中流被评为了第二届贵州省“最美劳动者”。“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一定带领大家走好共同富裕的道路。”安中流信心满满。(记者 安通 通讯员 安芯瑞)

[责任编辑:王雪松 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