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富矿精开”拓展能源综合利用空间-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六盘水:“富矿精开”拓展能源综合利用空间

2024-06-09 09:42:25  来源:贵州日报

“富矿精开”拓展能源综合利用空间

——六盘水煤炭产业主动抢跑 一路向“新”

  “挖煤不下井,输煤不见煤。”这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煤三代”管勇的经历。“爷爷是挖煤人,他用锄头挖;爸爸是挖煤人,他用掘进机采;我也是挖煤人,坐在电脑边上开采……”管勇说,“同为挖煤人,我很轻松!”

  有着“煤乡”之称的大湾镇,曾经到处是烟囱,处处是厂房,财政收入八成来源于煤炭。2022年,六盘水市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大湾2×660兆瓦(MW)低热值(CFB)煤电项目建设在这里启动,大湾镇找到了自己的“转身之路”。

  初夏时节,走进该项目施工现场,吊车、起重机等大型设备不停运转,各种运输车辆往来穿梭,“本项目投资约50亿元,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第1台机组2025年年底投产,第2台机组2026年一季度投产。”项目经理欧阳德说。

  作为贵州省、六盘水市“十四五”期间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主要建设2X660MW低热值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并预留热能转接口。同时,配套建设超过70万千瓦光伏电站和风电场,推进“风光火”多能互补一体化。

  “电厂煤源为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中低热值煤,设计年耗煤量约423.9万吨,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尤其是对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等副产品,做到了‘吃干榨净’、充分利用。”欧阳德介绍,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发电约60亿度,年均可实现销售收入约25亿元,年均缴纳税费近2亿元。

  在大湾镇10公里外,同为吃“煤饭”的汪家寨镇,六盘水市和钟山区政府在这里成立了贵州钟山野马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原野马寨电厂),投入36616万元,开展“热电联产”改造工作后,这座停产5年的电厂重新“活”起来。

  作为汪家寨镇“地标”,这座电厂顺应“能源革命”潮流,拓展能源综合利用空间,让“老枝”发“新芽”,让一块煤从黑色变绿色,由高碳变低碳,把污染变清洁。截至今年4月30日,该电厂累计发电10.15亿千瓦时,供热2.2万吨。

  从“靠煤吃煤”到“点煤成金”,大湾镇、汪家寨镇把重心聚焦到“煤电联营”和“热电联产”上,产业从“地下”走到“地上”,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翻开六盘水在“富矿精开”中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篇章。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六盘水从建市到现在,实质就是如何“玩转”这块能燃烧的“石头”。由于煤炭储量丰富,六盘水素有“江南煤都”美誉。但随着产能过剩、盈利下滑,一度“红火”的煤炭经济渐渐“体力不支”。

  如何更好挖掘煤炭的经济价值,打造更强劲的工业引擎?围绕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的“两大基地”目标,六盘水“抢跑”,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攀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路向“新”而行。

  为此,六盘水精心编制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组建煤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库,制定《煤化工产业招商三年行动方案》和“一图三清单”。5月6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八部门公布了贵州省化工园区(第三批)名单,六枝特区化工园区通过贵州省化工园区认定,批准同意水城化工园区按新建化工园区进行培育。

  前不久,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1号焦炉焦炭顺利出炉,标志着项目由建设期正式转入生产期。该项目是贵州省重大项目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包括焦炉煤气制氢联产合成氨、LNG项目、氢能综合推广应用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以前按吨卖的煤炭,将转化为化工产品按克卖。”

  而位于红果经济开发区的龙鼎工贸,是云贵煤矿企业的“4S店”,该企业依托六盘水的资源优势,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不断迈进,研发生产的矿山机械制造专用设备销往贵州黔西南、云南曲靖等地,2021年—2023年生产总值达19亿元,获得国家级专利证书35项,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企业。今年一季度,企业完成总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10.55%。

  如今,六盘水渐次形成“一核心一基地多园区”的错位发展格局,以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贵州新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六枝特区化工园区依托煤炭资源和锂矿资源,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以贵州能源水城“煤—焦—化—电”200万吨/年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贵州旗力新能源100万吨/年冶金焦及化产项目为主导,发展煤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

  做好“富矿精开”这篇大文章,六盘水的工业经济中含“新”量越来越足,优“质”化渐行渐稳。据了解,到2023年底,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617亿元,占GDP比重达39.6%,高于全省12.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市固投比重的56.3%,位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工业税收83.27亿元,撑起税收“半壁江山”。(记者 谢勇勇)

[责任编辑:吴雨 谢素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