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亿元村的蝶变密码-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一个亿元村的蝶变密码

2024-05-30 09:05:51  来源:贵州日报

  5月21日,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宁静祥和,街道两边除了很多关于太子参的店铺外,与其他村相比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而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一个产值过亿的产业正在蓬勃生长——太子参,这也是打开牛大场村致富门的“钥匙”。

  “去年产值达到4.7亿元,村人均收入2.6万元。村里常住人口8000多人,外出打工的不到200人。”牛大场村党支部书记彭福蓉告诉记者,当前太子参处于管护阶段,等到七八月成熟时,国内很多收购商都会前来,很是热闹。

  曾经,牛大场村以种植烤烟为主,虽然有些经济效益,但没能形成产业优势。

  依托当地气候、海拔以及土壤等条件优势,1992年,牛大场镇党委、政府和农户大胆尝试,前往湖南、浙江、安徽等地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引进了太子参、白术等试种,由此拉开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序幕。

  仅一年试种后,村里就掀起了太子参的种植热潮,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慢慢地,村里面有90%的农户在种植太子参。”彭福蓉说,不少种植大户为了扩大规模,还跑到外地租用土地种植太子参。

  白洪发从1999年才开始种植太子参,如今已成当地的种植大户。2023年,除了自己种植的350亩外,他还通过收购其他种植户的太子参,年交易量超过1000吨,交易额在6000万元以上。

  “2019年起,全村交易额和产值已经上亿元。这两年,更是稳定在4.7亿到5亿左右。”彭福蓉说,从我们村开始到带动全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种植产区之一。

  太子参产业的发展壮大,一些问题也渐渐随之而生。通常情况下,挖出来的太子参大部分需要通过晒干或风干处理进行储存,在晾晒过程中,遇到下雨等情况就会造成损坏,带来巨大损失。

  为解决太子参粗加工的处理问题,2013年,种植户曾明明投资160万,在牛大场村建起了第一家烘干厂。

  记者在加工厂看到,虽然还未到太子参上市的季节,但生产线已经忙碌起来。

  “平时会接到其他药材产品的加工业务,一到了太子参上市的季节,订单不断。”曾明明告诉记者,加工厂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左右,2023年加工厂的营业额达到270万元。

  继曾明明的第一家加工厂后,村里陆续又开了5家,在太子参上市的季节,全力满足加工需求。

  牛大场村依托太子参产业,还衍生出太子参清洗、太子参冷库、农资等相关产业,打造出“药湖避暑山庄”康体养生旅游扶贫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太子参延伸产业和民俗特色资源,发展‘美食游’‘乡村游’,为游客和太子参收购商提供一个吃饭、住宿以及游玩的地方。”药湖避暑山庄经理潘凯城告诉记者,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太子参相关菜品的同时,还可以露营、烧烤、钓鱼、赏花。今年“五一”假期,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次。

  30余年来,牛大场村太子参种植已带动扩大到全县8个乡镇,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如今的8万多亩,种植户从10余户增加到现在的1.3万户。此外,还辐射带动黄平、余庆、福泉、石阡等周边地区种植太子参达20余万亩。

  2021年,牛大场镇牛大场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镇亿元村,牛大场村被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夏华 吴运镇)

[责任编辑:邓娴 刘昌馀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