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新时代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改革发展历程,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工作导向,努力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经历非凡十年如火淬炼,黔山贵水景象更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超越“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基本范畴,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聚力文化惠民,传递民生温度。文化事业是民生事业,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既要在打造更多精品力作上下实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历史文化的时代内涵;也要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好用好公共文化设施,纵深推进重大文化出版工程,持续办好文化节展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持续发力,梳理保护好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保护好、传下去。
聚力文化富民,做强发展支撑。文化产业是创新产业,也是富民产业。要把心思和精力放到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努力把贵州打造成近悦远来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建设的惠及者和享有者,也是文化建设的贡献者和推动者。站稳人民立场、满足人民需求、汇聚人民力量,推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源源不断转化成贵州儿女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茂盛,让更多具有贵州特色、全国知名的文化精品、文化品牌更加多彩出彩。(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