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9月5日电(记者周宣妮)初秋时节,走进位于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的茶香村,一条蜿蜒向前的水泥路旁是绵延十里的刺梨沟,半人高的刺梨灌木丛中点缀着无数金黄的刺梨果。
务农的村民们正头顶烈日,忙着将刺梨采摘装筐。大型卡车则在一旁等候,将刺梨鲜果运至临近加工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龙里县隶属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苗岭山脉中段。因其气候温润,日照充沛,十分适宜刺梨生长,素有“中国刺梨之乡”的美誉。
8月3日拍摄的贵州省龙里县刺梨基地一景。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现年60岁的茶香村村民燕启华,正在自家刺梨种植基地内采摘刺梨鲜果。只见他熟练地游走于灌木丛间,挑选着色泽橙黄的鲜果,一扭一掰,数个刺梨鲜果就已落入筐中。不一会儿,筐中就堆起了“小山”。
38岁就开始从事刺梨种植的燕启华,如今已有22年的种植经验。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到带动村民集体种植刺梨,他的个人奋斗之路,也映照了龙里县刺梨产业的发展之路。
8月3日,贵州省龙里县茶香村村民燕启华在刺梨基地里查看刺梨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2000年左右,村里大面积种植刺梨,但大家却苦于没有销路。鲜果采摘后,当天就骑摩托车送到贵阳,沿街叫卖。山路难行,果子卖不完压坏了,非常可惜。”燕启华回忆道。
“要想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刺梨的销路必须打开,走加工发展之路”,燕启华暗下决心,要为村民们解决销路问题。
2002年至2003年,燕启华曾多次前往附近贵定县的刺梨加工厂里“偷师学艺”,了解刺梨果脯的制作技艺。经过不断摸索和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做成第一批手工刺梨果脯,并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他村民。
“从2004年开始,村里开始发展刺梨果脯加工产业,自此打开了刺梨销路。我们还和贵阳的企业合作,按加工厂的生产要求提供鲜果、切片或果脯”,燕启华补充道。
为了激励自己,燕启华还曾写了一副关于刺梨的红底对联贴在家门口,红纸虽微微泛白,但墨迹仍旧遒劲而坚定。上面写着“春到茶香刺梨果香,富裕村寨同步小康”。望着这幅对联,他感慨道,“这个梦想,我们正在将它变成现实”。
8月3日拍摄的刺梨生长状况良好。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走进龙里县茶香有机刺梨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加工基地内,刚检查完刺梨原浆生产设备的燕启富,又匆忙坐下,开始了当天的线上直播带货,只见他熟练地在镜头前介绍着刺梨原浆和刺梨果脯,一旁还摆放着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刺梨鲜果。
受到哥哥燕启华的影响,燕启富于2008年返乡创业,发展刺梨家庭农场和作坊,开始探索生产刺梨果脯、刺梨茶、刺梨酒等诸多刺梨副产品,说起刺梨的好处,他总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村民和网友们也亲切地叫他“刺梨哥”。
8月3日,贵州省龙里县茶香村村民燕启富在展示刺梨成熟度。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刺梨除富含多种营养素外还可以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种植刺梨能够带来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我就决心回乡干一番事业”,燕启富向记者解释到自己回乡的缘由。
“成立专业合作社后,我就带动周边老百姓一起抱团发展。刺梨种植基地目前面积有540亩,年产量超过450吨,总产值达800万,每年带动附近村民就业人数超过300人”,燕启富自豪地说道。
如今,刺梨产业已成为助力龙里县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据了解,龙里县刺梨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近6000亩扩展到如今的10.5万亩,年产刺梨鲜果1.6万吨,综合产值超4亿元,带动8000余户农户增收,刺梨果也变成当地农民致富的“金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