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向尼日利亚吉加瓦州哈德加水稻基地。7月底播下的种子秧苗,还没来得及舒展嫩绿的腰肢,就被积水摁在泥里。
来自岑巩的“土专家”、基地生产经理杨秀刚联系了当地技术员,指导开展排涝作业。看着渐渐退去的积水,杨秀刚的眉头舒展了些许。
“这些秧苗可不一般,是中国农技人员在尼日利亚数年努力,专门培育出的适配品种。从今年起,基地已全面采用这批种子。”
10多年来,杨秀刚在国外手把手带出了12名农技人员。“我们当地水稻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这两年时间里,我系统学习了幼苗培育和病虫害药物防治等技术。未来,我将把学到的杂交水稻技术教给更多人。”2023年,尼日利亚实习技术员乌丝满(Muhammad Usman)开始跟着杨秀刚,学习水稻制种技术。
岑巩县的制种历史可追溯至1976年,历经40余年积淀,岑巩稻种不仅畅销国内10余省份,更远销东南亚等地。
依托这一产业优势,岑巩县通过系统化的技能培训和村民之间的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员,被当地人称为“土专家”。袁氏种业海外基地所在国的水稻生长期,恰好与岑巩县错开,当时“土专家”们收完岑巩的稻种再出国指导,两不耽误。
孟加拉国是“土专家”们出海的第一站。2006年,受袁氏种业委托,岑巩县首批6名农民技术员启程前往,不仅提供技术跟踪服务,更用杂交水稻技术培育适应当地的品种。
让“土专家”杜方明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当地水稻平均亩产仅200多公斤。“这正是我们走出国门的意义——用技术帮他们提高产量。”杜方明说。如今,孟加拉国水稻平均亩产普遍增至600多公斤。
2013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更多国家在水稻种植技术及品种引进方面展开交流合作,中国水稻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
借助袁氏种业公司的渠道,岑巩县的种子实现了出海。“土专家”针对不同国家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培育方案。
近20年来,岑巩县共有20余名“土专家”跨洋出海,足迹踏遍10个国家。在他们的助力下,当地水稻亩产普遍增至600多公斤。
如今,部分“土专家”因年岁渐长已陆续返回岑巩。他们将继续投身水稻制种,同时将多年积累的技术与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今年3月,贵州兆丰种业选育的“广8优198”“广8优香丝苗”两个品种通过全国首批认证,标志岑巩本土的稻种品牌正式迈入市场。贵州兆丰种业高级农艺师姚元勋表示,公司将加快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扎根贵州、立足西南,逐步将业务拓展至北方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同时,积极布局海外试点,推动优质品种走向世界。(记者 潘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