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里有“墨” 脑中有方-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8/25 15:53:14
来源:贵州日报

肚里有“墨” 脑中有方

字体:

“学历+能力”双提升提质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肚里有“墨” 脑中有方

  立秋之后,黔东南州镇远县青溪镇桃坡村的气温却丝毫未减。8月14日午后,日头炙烤着大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云海迅速扒拉了几口饭,便一头扎进闷热的养猪场,打扫栏舍。看着2500余头生猪膘肥体健,他用手擦了一把脸上滚落的汗珠,咧嘴直笑。

  “有了过硬的技术,你看这猪长得多好,生猪成活率超97%呢。”李云海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今年已经出栏2600头,照这势头,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不在话下。”

  李云海这份底气,源自4年前的一次学习“充电”。

  2021年,得知县里鼓励村干部提升学历,39岁的李云海果断报名,进入黔东南州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乡村治理、农村政策法规、种植养殖等课程。

  大学给李云海打开了“一扇窗”。他不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用学到的“成本核算模型”优化饲料采购和生猪出栏周期,每头猪养殖成本下降8%;借鉴“农村电商运营”知识,联合周边村寨搭建农产品线上直销平台……

  “学习能开阔思路,增长才干,给村干部提供实打实推进工作的方法论。”镇远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直言。近年来,镇远县精心搭建“学历+能力”双提升平台,联合高校定制课程,鼓励村干部及后备力量积极参加“高升专”“专升本”,全县已有193名村干部和后备力量通过学历提升实现本领跃升。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硬核支撑。

  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聚焦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各地各部门紧盯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学历和能力“双提升”行动,引导村(社区)干部、村级后备力量、驻村干部等主动提升学历、参与专项培训,通过学知识、升学历、拓眼界,精准增才干。

  黔南州瓮安县推行“农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满足村干部工作需要与学习时间个性化需求;黔西南州贞丰县依托开放大学、长安大学等资源,采取“网学+面授”的方式,开设村干部学历提升班……一场场以“提质”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在各地有力进行。

  “既要肯干事,还要能干事,更要干得成事。”铜仁市德江县共和镇青杠堡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玉军言行一致。

  曾经,青杠堡村精品水果销路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每到丰收季,果实批量上市,总有一部分因没能及时找到买家,或是卖不上好价钱,白白浪费。”

  转机出现在今年。张玉军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乡村电商赋能培训,系统学习了线上平台运营及物流对接等知识后,他当即带着村民一起拍摄果园日常、采果场景,在屏幕前为家乡水果吆喝。

  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德江县将提升驻村干部履职能力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抓手的鲜活注脚。结合县域农业产业特色,当地精心制定涵盖电商运营、特色种植养殖技术、乡村治理等内容的“靶向培训计划”,通过邀请专家现场授课、开展实地实操演练等方式,不断增强干部领头发展“硬核能力”。

  如今的青杠堡村,精品水果不仅实现“从枝头到舌尖”的快速直达,售价也比以往提高了近三成。截至目前,村里已售水果5万斤,带动村民户均增收3000余元。

  以学促干,以干促学。越来越多村干部得以在课堂与田间地头从容切换,将知识养分注入乡村振兴土壤。为确保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后继有人”,一支高素质、有潜力的后备军同样必不可少。

  “这期培训真解渴,乡里专门请来农技专家传授茶叶科学种植和精细化管理技术,让我们对搞好茶产业更有信心。”近日,在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后备力量培训班上,久安村后备力量何勇说起参训收获滔滔不绝。

  在一次次“理论+实践”的磨练中,不少年轻干部敢啃“硬骨头”、善解“挠头事”,在直面矛盾中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本领。

  建强“雁阵”,方能行稳致远。全省各地通过搭建“学历+能力”双提升平台,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提质”行动,让基层干部肚里有“墨”、脑中有方、善作善成。(记者 华姝)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