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午10时许,宁夏吴忠市富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门口,杨起龙师傅开着载有22吨广东菜心的冷藏车奔向广州。
宁夏平原是大湾区菜篮子的重要供应基地。其中,广东菜心种植面积达27万亩,产值超过36亿元。这些菜心基本出自贵州农民之手,5万多贵州农民约占宁夏蔬菜工人总数的80%。
安顺市紫云自治县菜农是其中的主力,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南到北的过程。他们从1993年起南下广东进入蔬菜种植行业,如今队伍扩大到4万多人,占全县10万外出务工人员近一半;2006年后追随产业转移步伐来到宁夏。
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打啷村村民杨再学最早在广东从化种菜,后转战河北、河南、宁夏等地。“跟着气候走,哪里种出来的口感好就去哪里。宁夏气温反差大,种出来的口感和颜色都比其他地方好。”
紫云菜农技能熟练、特别能吃苦、菜品质量过硬。他们掌握了种、管、收、包等环节的标准化要求,在宁夏日照时间漫长的夏秋季节,有时要一天工作12小时。
他们主要来自紫云的猴场、宗地、大营、四大寨等麻山片区乡镇。麻山曾苦甲天下,20世纪90年代初,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很多家庭住茅草房。
如今,他们的生活发生巨变。长驻宁夏为菜农服务的紫云农商行外派工作服务组组长李川说,普通蔬菜工月收入七八千元,一对夫妻除开销外一年能存款10万元左右。
杨再学自豪地说:“现在有房有车,宗地、四大寨、猴场路边房子大都是种菜带动的,年初坐车出去,年底开车回来。”
“90后”创业尤其值得关注。韦小忠15岁开始种菜,31岁创业,公司已投入2000多万元。谢云松14岁种菜,28岁创业,公司年营业额过亿元,跻身行业内前三。
他们冲出麻山仍心系麻山。谢云松说,一开始只是想让自己的家人亲友过得好一点,做大了就想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杨再学两年前回到老家继续创业,“解决了村里人的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的问题”。(记者 肖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