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高远一光新,照亮山乡富与民-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8/21 14:53:30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一山高远一光新,照亮山乡富与民

字体:

  这几年,陡箐的路,变宽了。

  乡道上,一白一黄交叠,新打出的黄色路道沿山道一路攀升,连片的光伏板在喀斯特石山上一一铺展,山脊插上“翅膀”随风摆动……路,就是为了运输风机而作的准备。

  一头连着高山之巅的风和光,一头接入城市万家灯火。转折始于对自然禀赋的重新丈量:“‘十四五’规划中我们明确了‘工业强镇、农旅富民’的双轮驱动战略。”陡箐镇党委书记徐玉军铺开“一轴线四中心”规划:以新能源产业为轴线,打造清洁能源中心、特色农业中心、文旅融合中心和生态康养中心,形成“以工促农、以旅助农”农旅文融合的良性循环。

  山多地少,人多地少——4.8万人口守着10.1万亩耕地,人均两亩地的现实藩篱让陡箐儿女纷纷背井离乡,外出求“路”。

  要想富,先修路。对山里人来说,路就是摆脱贫穷的金钥匙。

  1958年5月,水安公路通车,7月1日,贵昆铁路正式交付运营;2015年1月6日,六六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营运;2020年7月8日,六安高铁开通运营……山门大开,开出了六安高铁、六六高速、G356国道交通穿镇而过的区位优势,也让山多地少的陡箐开始琢磨自身的“发展路”。

  以“链式思维”构建发展格局,陡箐镇依托“靶向招商”创新引资路径,连续多年获得千万元以上项目资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保持100%。

  一时间,陡箐变成一个“大工地”,卓阳光伏项目率先启动,大唐光伏项目同期落地。大唐(六盘水)新能源有限公司陡箐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作为六盘水首个建成并网的集中式智能化电网侧储能电站,现已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超级充电宝”。

  黄草坝风电场项目建设现场,施工团队正争分夺秒推进进度。该项目规划装机容量100MW,共安装20台单机容量5MW风力发电机组,新建一座110kV升压站。

  “作为贵州省首个采用混塔技术方案的风电项目,其发电量相当于乌蒙大草原38台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总量,可有效降低常规能源消耗,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周宇星表示,“项目的实施印证了‘发展与减排’协同推进可行性。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000余万元。”

  风光可遇不可求,面对乌蒙山区复杂多变的地形与气候,陡箐镇因势利导,顺山就势铺设光伏板,让曾经沉寂的荒山坡地化作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不稳定的风能与光能找到了“家”,一度度绿电顺着输电线源源不断“喂”进电网,点亮了万家灯火。

  新能源带来的不仅是电,更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和希望。“以前山上杂草丛生,撂荒在那里没人管。现在好了,山地租给公司建光伏板,每年有租金,年轻人在电站上班做运维、做保洁,每月都有工资,守着家门口就能挣钱。”

  流转8亩坡地、签订20年协议,土发村王明友回家“寻起了风光”。

  近年来,立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水城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水电、瓦斯发电、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着力构建“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现代能源体系。

  一座深山镇,一排排光伏板,一台台风电机,一列列储能电池舱,托起了能源自给自足的希望。

  从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如今,山是能源,风是资源,光是财富,“风光”是希望。(记者 鲁媛)

【纠错】 【责任编辑:李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