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独山县以“建、管、疏、宣、报”五步棋破题县域治理,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引领,逐步构建起全链条治理体系,为新时代“城市文明”书写“独山答卷”。
“建”基固本 以民生刻度丈量城市温度
深植“人民至上”理念,构建“需求精准识别——建设全程参与——成效群众检验”的民生工程闭环,让城市更新成为可触摸的幸福升级。
以独山县井城街道为试点,探索“群众参与式治理”模式。独山县井城街道紫泉社区通过“院坝议事会”、入户问卷,梳理出环境“脏乱差”等突出诉求,居民经议事会协商敲定“先清杂拆违、再划位设施”的改造路径,实现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的转变。该模式在城区推广,独山县井城街道三桥社区三桥组通过议事会解决管线杂乱问题,居民自发参与拆违;独山县井城街道环西社区以入户征集的方式,打造了“会说话”的“平安法治文化巷”。独山县累计改造背街小巷30条、小区17个,带动居民2000余人实现从“看”到“干”,让背街小巷成为“群众事群众定”的文明窗口。同时,独山县积极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共组织成立31个业委会、23个自管委,并对辖区151个小区开展监督指导,涌现出豆芽井、碧贵城等一批文明和谐示范小区,居民幸福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管”细入微 以绣花功夫织密共治网络
践行“精细管城”理念,构建“网格微治理+商户自治+制度创新”的立体化管理体系,实现从“被动整治”到“主动共治”的深度转变。
把智慧技术作为精细治理的“绣花针”,串联起市民参与的“千条线”。依托“文明独山随手拍”小程序,构建“拍照-审核-派单-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市民发现违建苗头、垃圾堆积等问题,拍照上传后系统自动分发给住建、环卫等部门,对不同问题分类设定限时办结,并及时反馈评价。配套“积分奖励”机制,每条有效线索可获得积分,兑换日用品或文创礼品,激发市民从“看客”变“管家”。自系统运行以来,平台注册用户达5000余人,人均日访问量超50次,收集有效线索411条,结案410条,结案率99.7%。
商户自治催生“文明同盟”。变“执法对立”为“共建伙伴”,执法人员逐户走访6000余家商户,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时,同步解决排水不畅、店招破损等问题2100余个。“文明商户”主动参与日常管理。商户陆女士的饭店曾因油污问题被投诉,执法队不仅帮其安装油污处理器,还指导签订了“文明经营承诺书”,如今她的店铺成为“门前三包”示范店,带动周边几家商户成立“文明经营联盟”,自发清理门前卫生、劝导违规停车,实现“树立榜样一个、带动一片”的乘法效应。
“疏”通堵点 以问题导向破解治理难题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城市治理堵点,创新“智慧赋能+柔性治理”模式,以“疏”破“堵”,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让民生温度与治理精度同频共振。
智慧疏解破除停车困局。针对“停车难”顽疾,实施“空间挖潜+科技赋能”双轮驱动:建成14个智慧停车场,施划1450个小车位、6645个带充电位两(三)轮车位,改造32公里城市盲道;在背街小巷利用“边角地”增划514个小汽车位、2536个电瓶车停车线;在香樟路等18个路段推行“无感停车、自动计费”,让停车从“抢位战”变为“精准停”。
柔性措施彰显治理温度。推出“护学时段”“潮汐车位”等便民举措,高峰期引导即停即走;恒源集团在早餐店集中区、学校周边所属停车场实行“30分钟免费+错峰共享”,百泉农贸市场将免费停车时长延长至30分钟。居民赵先生坦言:“以前出门像‘抢车位’,现在30分钟免费,买个菜回来刚好,停车难彻底成了‘过去式’。”
疏筑兼施让摊贩“安家”。针对流动摊贩“打游击”乱象,在16个便民疏导点推行“三定一免”管理(定区域、定时间、定种类,免摊位费),划定120个“红格子”摊位并统一配置设施,让市井烟火气与市容整洁度在“放管服”平衡中和谐共生。水果商贩杨大姐在盛世峰景疏导点扎根后算清“明白账”:“每月省下百余元租金,刮风下雨有遮挡,合规经营更安心。”。
“宣”传入心 以文化浸润培育文明自觉
构建“正向激励、活动渗透、载体共振”的立体宣传矩阵,让文明理念从“标语口号”内化为“行动自觉”,成为城市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正向激励引导全民参与。为激活文明共建“一池春水”,创新打造“积分驱动+荣誉赋能+价值转化”三位一体激励机制,市民通过“文明独山随手拍”上传问题线索,经审核受理后获积分,累计积分可兑换米面粮油等实物奖励,年度积分前十者授予“文明监督员”称号。2024年,独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专项兑换活动,100余名市民获积分兑换资格,50人完成兑换,10名“文明监督员”获表彰。这一机制让“随手拍”成为“全民管”,使文明监督从“政府独唱”变为“群众合唱”。
活动渗透构建文明场景。以“沉浸式实践”推动文明理念入脑入心:策划“文明创建大家说”短视频话题8期,引发线上互动热潮;启动“亮尾护安”专项行动,在县城主要路口设立服务点,为1865辆电动三轮车免费粘贴3M高亮反光贴,交警现场演示50米外反光效果,同步发放《夜间出行安全须知》4200份。此类“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式宣传,让文明习惯在场景化渗透中自然养成。
载体共振筑牢指尖阵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文明传播载体:印发《文明常识小卡片》普及行为规范,开发“文明独山随手拍”小程序并设置“微心愿”平台等功能,累计收集解决群众诉求427件;49户“文明商户”挂牌承诺诚信经营,化身流动“文明宣讲员”,带动200余家商户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全城”的连锁效应。
“报”联共治 以双向反馈夯实治理根基
以“向上报经验、向下报成效”双向反馈为抓手,打造“实践探索—民意反馈—治理提升”的完整闭环,推动文明城市建设从“经验单点突破”向“全域联建共治”升级。
向上“报”经验,打造基层治理“示范样本”。在黔南州基层治理经验交流会上,《独山县:巧用“加减乘除”法同心共筑文明城》典型案例作专题交流发言,其“问计于民”治理模式引发罗甸、平塘、瓮安等县联动考察学习,相关机制在黔南州全域形成示范辐射效应。通过搭建跨县联享平台,独山县“在车位供给上做‘加法’,在不文明行为上做‘减法’,在宣传动员上做‘乘法’,在责任分工上做‘除法’”的创新做法,在全州推广。
向下“报”成效,当好群众“答卷人”。创新实施七期“你点我查”网络餐饮专项检查行动,累计检查商户22家次,通过公示“红黑榜”,将砂锅螺丝鸡等优质经营案例与周家粉店等问题商户同步曝光。针对后厨卫生等突出问题,执法部门现场下达整改通知书,限定15日内完成联合验收,所有问题商户均按时完成整改并解除公示。整改过程中,联动群众代表参与监督,让群众直观感受治理“进度条”。某商户负责人坦言:“公示压力倒逼我们与周边商户联学联改,如今共同升级管理,顾客进门就夸环境敞亮,诚信经营果然是金字招牌。”
从“建”的民生厚度到“管”的共治深度,从“疏”的问题准度到“宣”的文化温度、“报”的长效力度,独山县的“五子棋”本质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方法论创新。每个“字诀”都紧扣“人”的需求,每个举措都回应“民生之盼”、做实“民生实事”、丈量“民生口碑”。当“门前三包责任牌”成为文明共识,当便民疏导点承载人间烟火,这些深入群众心坎的“微治理”工作,正汇聚成“文明新独山”的基层图景。(杨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