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发电 山腰摘果 山脚迎客
山区小镇风光无限好
山脊线上,直径156米的巨型叶片每转一圈,就有3度绿电输入南方电网,7000亩光伏阵列在喀斯特地貌上铺展出高效转化的“蓝色海洋”。
山腰间,8700亩玛瑙红樱桃丰收时,每天都有不少客商在此驻点收购樱桃。
山脚下,特色民宿、非遗工坊引得游客兴致勃勃地打卡体验。
五年前的六盘水市水城区陡箐镇,4.8万人口守着10.1万亩耕地,人均仅有2亩土地。四座煤矿深陷技改困境,年财政收入仅数百万元,超六成青壮年外出务工谋生。这个因地形险峻得名的“水城东大门”,在区域发展中被边缘化。
转折始于对自然资源禀赋的重新丈量:“‘十四五’规划中,我们明确了‘工业强镇、农旅富民’的双轮驱动战略。”陡箐镇党委书记徐玉军铺开“一轴线四中心”规划:以新能源产业为轴线,打造清洁能源中心、特色农业中心、文旅融合中心和生态康养中心,形成“以工促农、以旅助农”农旅文融合的良性循环。
从蓝图规划到落地开花,陡箐镇以链式思维构建发展格局,依托靶向招商创新引资路径,连续多年获得千万元以上项目资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保持100%。2024年,该镇组织干部走访全镇166个村民组,收集并梳理300余条项目意向,经科学论证后择优形成98个申报项目,成功获批资金2000余万元。
一时间,陡箐变成一个“大工地”,卓阳光伏项目率先启动,大唐光伏项目同期落地。大唐(六盘水)新能源有限公司陡箐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作为六盘水首个建成并网的集中式智能化电网侧储能电站,现已成为该市规模最大的“超级充电宝”。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23年12月并网运行,预计2026年9月实现全容量投产。届时,年调峰能力将超5000万千瓦时。
在黄草坝风电场项目建设现场,施工团队正争分夺秒推进进度。该项目规划装机容量100兆瓦,共安装20台单机容量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新建一座110千伏升压站。“作为贵州省首个采用混塔技术方案的风电项目,其发电量相当于乌蒙大草原38台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总量,可有效降低常规能源消耗,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周宇星表示,“项目的实施印证了‘发展与减排’协同推进可行性。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000余万元。”
目前,陡箐镇新能源项目累计投资达36.36亿元,已建成光伏项目2个,总装机容量200兆瓦,实现全容量并网。在建风电项目2个,设计容量200兆瓦。同步推进光伏项目3个,总装机容量414兆瓦。这些项目建成后,陡箐镇将变成一个“新能源小镇”,预计年发电量约11.88亿千瓦时,年收益超4.72亿元。
随着项目落地,在外打工的不少陡箐青年回乡抢“风光”。土发村王明友流转8亩坡地支持光伏项目,签订20年流转协议获得租金3万余元,并在光伏项目基地务工,月薪5000余元。目前,该镇累计兑付土地流转租金5000万余元,使撂荒数十年的乱石坡变身“阳光银行”。新能源产业预计年税收突破2000万元。
大项目建设过程中,陡箐镇还巧借海拔落差打造“立体农业”:海拔1500米以上种刺梨,海拔1500米以下种樱桃、蜂糖李。当地玛瑙红樱桃提前20天上市,电商直播间“云拼单”秒杀单日成交逾千单。2024年,该镇农业产值突破8000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
不仅如此,陡箐镇还在文旅融合方面发力,依托喀斯特地貌打造“中国·凉都瀑布漂流”,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传统村落精品民宿入住率超90%,3000万元非遗工坊带动200名村民就业、年销1500万元。2024年,该镇旅游收入1.2亿元,惠及2000人。
从谋划项目到落地实施,陡箐镇步履不停。“我们构建的是立体产业网。”陡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仲松展示规划图并介绍,通过“山顶风电光伏戴帽子、山腰生态农业系带子、山脚文旅融合赚票子”的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路子。2024年,该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
“种一坡收一箩的日子过去了。”曾经“地无三尺平”的陡箐镇,在石缝间年发电量11.88亿千瓦时,以“风、光、水、果”重构经济版图——这个昔日受困于地理条件的山区小镇,通过转劣势为优势,跑出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度,更成为六盘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记者 谢勇勇 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