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雨后的镇山村一角(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新华社贵阳4月29日电(记者向定杰)贵州至今有许多明朝屯军留下的印记,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镇山村就是一个鲜活样本。这个历经400余年风雨、以布依族为主的古老村落,大街小巷石板地、层层叠叠石板房让人印象深刻。
来到村口,一尊将军石像出现在眼前。石板镇副镇长史青松说,将军名叫李仁宇,明万历年间率兵到此设屯驻扎,才有了今天的镇山村。1995年,镇山村的城墙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该村公布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有18栋,包括石头修筑的民居、武庙。
无言的石头见证了村子的发展,也映衬出文化的不竭生命力。2019年,镇山村被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近几年,这里更是因为一群艺术家的到来,一改过去简单开农家乐、卖烧烤的状况,成为无数旅客向往的景点。
这是镇山村一家改造后的民居(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见到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娄波时,他正忙着改造庭院。2020年,来镇山村游玩的娄波,发现了一座快要垮塌的三合院落。意识到独具价值,他决定租赁下来、予以修复。
屋内的一面照片墙记录了改造过程。记者看到,腐朽的梁柱被重新加固,斑驳的石墙被雕刻涂画,屋内还加装了可烧柴火的壁炉,温暖的设计细节让人舒适。
在娄波看来,设计的本质是用当代语言重新编码文化基因。这种“符号化”创新,既保留了石板建筑的原始肌理,又赋予其现代审美价值。“每一块石板都是自然与匠心的对话,它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布依族对土地的敬畏。”他说。
4月16日,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娄波介绍民居改造过程。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在镇山村,这样的艺术家还有不少。10多位来自绘画、音乐、摄影、设计、雕塑等领域的创作者扎根于此,将闲置的石板房改造为工作室、展览馆、民宿。参与改造的多位艺术家表示,镇山村作为昔日中国-挪威文化合作贵州生态博物馆群项目的一部分,全方位反映了这座布依族山寨的文化与环境,以及布依、汉民族的文化融合过程。
有深厚历史、文化艺术、纯朴生态,这个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民族村寨逐渐被看见。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处于贵阳近郊的镇山村就会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这个石头砌筑的村庄堪称露天博物馆,不仅历史悠久、风景优美,通过艺术改造后的院落也很有特色,感觉非常好!”游客王娟参观后在网上留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