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将至,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的街头巷尾悄然增加了30个“共享公厕”。这些“公厕”大多位于景区周边、主次干道、商业街区的宾馆酒店、餐饮商户里,游客打开手机地图软件就能搜索到。
“在我们发起构建荔波‘15分钟如厕圈’的倡议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为残障人士留出的无障碍通道、为孩童调低的洗手台,都是‘荔波温度’的印记。”荔波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莫艳菊说,设立“共享公厕”是为旅游旺季做的保障服务准备之一。
4月24日,游客在荔波小七孔景区小七孔桥游玩。新华社发(荔波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樟江的晨雾轻抚小七孔桥,瑶山的炊烟唤醒黎明,古镇里回荡着游客的笑语。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张名片的荔波,2024年接待游客2754万人次,仅小七孔景区一年接待的游客就超过600万人次。
4月24日,游客在荔波小七孔景区摆渡车站排队候车。新华社发(罗凯 摄)
“七八年前,景区年接待200多万人,可那时单日游客一超过2万人就拥挤不堪,甚至不少人被堵在进城、进景区的路上。”荔波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体育局)副局长覃晓康说,经过提质升级改造,如今不论景区的承载量还是城区停车、住宿接待能力都成倍增长,但也给环境整治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要让游客讲文明守秩序,我们首先要以文明形象、干净面貌为游客提供满意服务。”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处长吴冬说,景区一方面增设了蛇形排队候车区、喷淋降温系统等,另一方面常态化巡查垃圾堆积、厕所卫生等问题,推动环境品质提升。
走“飞拉达”品“悬崖咖啡”、参观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故居、在老城的街巷骑行……莫艳菊说,如今除了去景区观光,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荔波进行深度探索,“文明在行动”的触角由此延伸到背街小巷和城中村。
今年以来,荔波县发动干部群众参与到“净城、净景、净路、净河、净乡、净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中,立行立改2.5万余条问题。小到增设垃圾桶、维护井盖,大到维护绿化带、清理河道,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义务劳动的积极性高涨。
在县城的马道巷,岔路口贴上了暖心的引路标识,不少群众家门口摆上了花卉。“过去背街小巷有乱摆摊位、电动车无序停放、堆砌杂物等现象,现在群众越来越理解宜居宜游环境的重要性。想要把更多游客留在荔波,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莫艳菊说。
4月20日,游客在荔波凤凰山露营基地露营。新华社发
“文明的接力,是共享生态美景的秘诀所在。”贵州凰山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桂芳说,“如今游客在荔波平均停留时间为2.84天,要把‘流量’变成‘留量’,我们还要持续营造‘生态、洁净、优美、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记者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