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凤冈县琊川镇松针掩映下的板蓝根种植基地里跃动着勃勃生机。贵州蓝之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000亩林地里,工人们手持农具在松林间穿梭,有条不紊地进行移栽作业,他们的身影与苍翠的山林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贵州蓝之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植物萃取生物科技公司,通过先进的萃取技术,让藏在深山的板蓝根焕发新生。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还为凤冈县发展林下种植板蓝根解决了销售末端的问题。
距贵州蓝之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远处的东山马桑菌基地里,遵义凤鸣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的冻干技术正重塑着深山菌菇的价值链。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菌棒排列整齐,一朵朵个大肉厚、肥硕饱满的菌朵惹人喜爱。工人们背着背篓,娴熟地忙着采摘、装筐、搬运。
遵义凤鸣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深豪介绍:“冻干后的菌菇复水性好,让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尝到‘山里的春天’。”如今,这些“冻龄”山珍已走进北上广的高端商超,每公斤售价超千元。
延长产业链条,是做大做强产业的关键。遵义凤鸣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构建起菌种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拥有马桑菌基地300余亩。预计今年冻干马桑菌产量在5万斤左右,产值约2500万元。
“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种植的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冻干技术保留鲜菌原有的成分,将优质的马桑菌卖出大山、卖进城市。”遵义凤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忠坤告诉记者,公司计划在5年内将马桑菌基地扩大到5000亩。
近年来,凤冈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坚持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积极探索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已形成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养殖三大支柱产业,构建起“林上采、林中种、林下养、林边游”的立体格局。2025年一季度,凤冈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30多万亩,提供就业岗位7000余个,辐射带动5万多农户实现增收。
离凤冈县100余公里外的正安县土坪镇新乐村林下养鸡基地里,2万羽跑山鸡正在林间演绎着“循环经济学”。这些啄食昆虫、草籽的“森林卫士”,不仅产出高品质禽蛋,其粪便更成为天然有机肥反哺林地。
基地负责人黄俊成介绍,目前林下土鸡养殖场存笼量稳定在2万余羽,批次出售一年一次,一次1万多羽,毛收入可达100余万元。养殖场的土鸡蛋按1.5元一个售卖,一年卖鸡蛋的收入也可达10余万元,来自重庆、贵阳、遵义等地的土鸡批发商都是上门收购。
在正安县小雅镇东山村的密林深处,藏香猪养殖户陈登钊的200余头藏香猪正在“慢养”。与传统生猪养殖不同,它们需经12个月自然生长方能出栏。预计今年年底,陈登钊养殖的藏香猪能出栏80余头,年收入约12万元。
“我们饲喂的食材有玉米、红薯以及山上的杂草等,出栏的藏香猪营养价值比较高、肉质鲜美,需要提前预订。”陈登钊说。
穿行在遵义的青山翠谷间,感受到的不仅有漫山遍野的绿意,还有老百姓谈及“林下生金”时的欣喜。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这场绿色变革不仅改变了遵义的产业形态,更重塑了人们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美丽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经济价值”,走出一条生态赋能、借绿生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年来,遵义市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模式,持续抓好林下经济及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做优做强特色林业产业,积极培育森林康养新业态,大力培育“以竹代塑”新产业。2024年,全市林业综合产值745.33亿元,同比增长20%。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56.76万亩,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48个,全产业链产值135.05亿元,亩均产值2056元,同比增长30%。(记者 李燕 陈春江 王治文 何江敏 赵欢 赵欣欣 段无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