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做好“鸭文章” 走上致富路-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4/25 17:11:31
来源: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贵州岑巩:做好“鸭文章” 走上致富路

字体:

  近日,在贵州省岑巩县平庄镇路溪河村的生态养殖基地里,2000余只毛茸茸的雏鸭正惬意地在池塘中嬉戏,清澈的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养殖户邓绍华手持扫帚仔细清扫着圈舍,目光不时落在鸭群上,看到鸭子们活泼健康的模样,他古铜色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扫帚轻轻挥动,惊起一片欢腾的浪花,雏鸭们扑棱着翅膀,为春日的乡村增添了勃勃生机。

养殖基地。(吴念 摄)

  今年50岁的邓绍华曾是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多年来在浙江的工厂里辛勤工作。然而,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影响,工厂效益下滑,他的月均工作时长从28天锐减至10天左右。赋闲在家的日子里,家乡的山水农田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村支书向他介绍了家乡的创业扶持政策:政府为养鸭户提供每只20元的补贴,还有技术员全程提供养殖指导,鼓励养殖户自主经营。这让邓绍华看到了回家乡发展的希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毅然拿出多年的务工积蓄,首批购入1000只鸭苗,开启了他的养鸭创业之路。

  在平庄镇,像邓绍华这样勇于尝试的养殖户已有30户,他们都从养鸭产业中尝到了甜头。据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首批1368只验收合格的肉鸭,政府已及时兑现了2.736万元的奖补资金。工作人员吴展蔚介绍,平庄镇在平庄村、路溪河村重点打造了养鸭示范点,通过发挥“标杆效应”,带动全镇养鸭产业滚动发展。目前,今年2.5万羽的养殖目标已完成92%,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平庄镇的产业振兴之路不同于传统的“保姆式”扶贫,而是充满了“闯市场”的勇气和魄力。政府不直接包揽销路,也不统一建设养殖场地,而是创新推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激励机制。每只20元的补贴精准落实到养殖户手中,如同“及时雨”般为他们减轻了初期投入的压力。同时,农业技术员们化身“流动课堂”,深入全镇6个行政村,为养殖户们开展全方位的生态养殖培训,传授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这种“给政策而不依赖,送技术而不造温床”的发展模式,促使群众在市场的浪潮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努力练就应对市场挑战的“真本领”。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产业模式,正不断激发着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邓绍华给笔者算了一笔清晰的“经济账”:扣除政府补贴后,每只鸭子的自费成本约15元。按当前市场价每斤8元计算,待鸭子出栏后,每只鸭子的净利润可达20元左右。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自己挑选种苗、主动跑销路,虽然一开始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但这样一来,利润空间也更大了。前些天已经有不少人来咨询购买事宜,销售应该不成问题。现在我每天都密切关注着鸭群的生长情况,盼着它们能快快长大。”

  从曾经的“东南飞”外出务工,到如今的“凤还巢”返乡创业,从过去的“等靠要”思想,转变为现在的“闯干拼”精神,全镇已有23名外出务工人员像邓绍华一样回到家乡,投身到养鸭产业中。

  如今,平庄镇的“鸭文章”越做越精彩,2.3万只肉鸭正以日均30克的速度茁壮成长,正如群众增收致富的梦想,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正不断“拔节生长”,向着美好的未来稳步迈进。(朱胜攀 吴念 杨琳)

【纠错】 【责任编辑:廖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