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三治”融合——
走在乡村善治大路上
乡村治,百姓安。
“鼓楼,是我们侗族过去讲‘款’的重要场所。”指着身后的信团鼓楼,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卫敏说。“款”,在侗语中指法律条文,现已成为侗族民间的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乡风文明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村里有事我们都会组织大家在鼓楼聚聚,坐下来一起商量,让大家的事大家来议、大家来定。”陆卫敏介绍,村里9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能在网格内有效化解,划分的7个网格已经实现“小矛盾不出格”。
肇兴村基层治理模式,是全省乡村基层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健全基层治理机制、汇聚基层治理力量,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在贵州、广西交界处,有个“一村跨两省区”的侗族村寨——登晒。这里地处边远,行政上隶属不同的省区,导致边界治理主体作用发挥不足、治理抓手单一,曾是“两不管”地区。
如何做好两地村务管理、乡村治理,处理好边界村民急难愁盼问题?
2011年,经贵州黎平、广西三江两县协商批准,建立了一村跨两省区的“黔桂登晒村联合党支部”,9年后,又成立黔桂登晒联合党总支,通过党建引领,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两地共治、资源联享、协作作战。
“在联合党总支的带领下,干部办事一碗水端平,群众有事共商共议。”登晒村党总支书记杨洁说,这些年来,登晒成为边界和谐发展、民族团结共进的典范。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乡村善治的核心。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全省各地基层党组织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优化治理效能,持续丰富和拓展“鼓楼议事”“板凳座谈”“院坝会商”等民主形式,引导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黔西南州兴义市白河村探索党员包保模式,三管家共治“一个家”;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以院坝会、敲家门等形式听民意、解民忧;遵义播州区组建“红星管事组”等自治队伍全面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一系列以党建引领乡村自治的创新实践在各地推出落地,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让治理有精度有温度
“有困难,找联户长。”这已是黔西南州安龙县笃山镇梨树村村民的共识。
村民的信任来自该村“以法促治”模式的探索实施。
走进梨树村,“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等标语随处可见。
梨树村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同时,整合各方资源,村里形成了“群众接访—纠纷调解—司法确认—诉讼引调—代理诉讼”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2019年以来,梨树村连续5年成为“零诉讼村”。
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基层治理有精度有温度。在贵州,梨树村并非个例。
在基层党组织推动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已覆盖全省1.8万个行政村。将晦涩法条化作家常话语,让法治在“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使群众从“接收者”成为“传播者”。
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将法治与布依文化深度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律知识送进乡村;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松山村委购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现一户一本民法典;黔南州创新推出行政复议“院坝听证”,通过现场听陈述、做调解,以身边人身边事开展以法促治。
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防控、依法处置、就地解决,筑牢治理新防线。
以文化人推进良治善治
65年来未发生过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黔东南州锦屏县平秋镇魁胆村“凭”什么?
魁胆的和谐是“润”出来的。
早在明清时期,魁胆村就开始执行侗“款”议事制度,立下《魁胆十六甲禁约》。要求村民孝父母、睦乡邻、严律己、宽待人、勤劳作。这样的文明乡风深深地烙在村民心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逐渐细化为如今的村规民约。
“自古老人起好根,守法遵规要记心……”如今,学校老师们自编的歌唱文明新风的《嘎老歌》风靡全村,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成为“款约”的新表达。
此外,村“两委”数十年如一日,及时在村务公开栏上开展法律法规和涉农政策宣传;通过完善“一村一警务助理”模式,积极发动农村群防群治力量……在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融合浸润下,魁胆村“礼法合治”效果明显。
我省持续抓好移风易俗突出问题治理,深挖“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将“二十四孝”故事绘上文化墙,把家风家训刻进寨门牌坊,把村规民约编成“三字经”,以法治清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推动乡村治理。
从苗岭侗寨的鼓楼到乌蒙山区的农家院坝,这些创新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构建起具有贵州特色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融入了“枫桥经验”,又凝聚着“共商共建”的民族智慧,更彰显着“以文化人”的传统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谱写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和谐乐章。(记者 张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