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蛋炒饭有多大的魅力——看万峰林解锁文旅融合新玩法-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4/11 11:25:10
来源:贵州日报

一碗蛋炒饭有多大的魅力——看万峰林解锁文旅融合新玩法

字体:

  金黄蛋液与猪油在铁锅中热烈相拥,随着铁勺翻飞舞动,葱花与饭粒交织出诱人香气。在黔西南州兴义万峰林景区,这碗镌刻着山水印记的黄金蛋炒饭,正以独特的味觉魅力成为游客必打卡的地标美食。

  “来万峰林,不吃蛋炒饭等于白来”“为了这口炒饭值得专程前往”等网友热评,道出了这道美食的超高人气。

  近日,这份舌尖诱惑再获认证,美团旅行根据平台用户搜索与预订数据发布的“2025全国十大春日踏青新玩法”榜单中,“去贵州兴义吃碗‘万峰林蛋炒饭’”登榜。

  如今,万峰林蛋炒饭已突破美食边界——创意比拼点燃游客热情,非遗展演注入文化基因,农文旅融合更让其化作产业振兴的鲜活载体,在热气蒸腾间翻炒出超越味觉的深层价值。

  为一碗蛋炒饭增香

  万峰林的春天来得早,也美得醉人。金灿灿的花海、连绵起伏的锥状峰林、白墙灰瓦的布依民居交相辉映,呈现出独特的万峰山居图,引得周边民宿、客栈一房难求;蛋炒饭、布依酸汤牛肉、布依酸笋鱼、布依八大碗、羊汤锅等美食各凭“食力”圈粉。

  如何将春日流量和美食诱惑转化为“春日增量”?万峰林运营管理方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峰林旅游集团)在相关平台上将蛋炒饭品鉴、民俗特色活动、趣味互动体验、摆渡车票、美食故事墙打卡等按需打包成“千人蛋炒饭”团购,提前一周开启预售。同时,营销与蛋炒饭相关的衍生产品和游玩攻略,让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3月16日,“千人蛋炒饭”活动在万峰林街道万福村举行。作为重头戏的蛋炒饭趣味比拼大赛还未开赛便吸引了众多食客。

  来自民宿、农家乐、饭店的参赛厨师们各显神通,把从乡村得来的食材巧妙组合为蛋炒饭和四菜一汤,又将“秘密武器”一一摆上桌:创意凉菜、布依灰粽、五色糯米饭、酸汤鱼、土鸡汤……

  50多岁的吴尚军代表清枫居民宿比拼蛋炒饭。他不仅能炒一手好饭,还熟悉山水草木。客人总说他的菜有“山风的味道”。在他看来,大约是炖鸡汤时抓了把新鲜的野菌,添了些村民送来的带露水的蔬菜。

  森谷山居民宿的“90后”管家、厨师陈星远在制作蛋炒饭时,大胆融入火腿丝、黑松茸等食材,辅以酸木瓜土鸡汤的创新搭配,令游客评委接连加投“美味票”。“希望兼具传统与创意,让更多人通过蛋炒饭认识万峰林,了解万峰林。”陈星远说。

  借一碗蛋炒饭互融

  当天,来自兴义的黄永佳以油菜花为背景,拎着土鸡、土鸡蛋打卡万峰林,成为踏春镜头里的“趣味靓照”。黄永佳并非单纯来吃饭,作为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党总支书记,他还关注校企合作下的公益演出。

  活动前,在“聚焦产教融合、共筑山地旅游特色产业学院”洽谈会上,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万峰林旅游集团这对“老朋友”一拍即合,让民族歌舞艺术班学生的非遗歌舞成为“千人蛋炒饭”的“新增项”。学生参与特色迎宾、趣味互动,在长桌宴间翩翩起舞、放声高歌,吸引了无数眼光,成为活动的一个精彩瞬间,为蛋炒饭增添了更多文化味。

  “没想到万峰林蛋炒饭背后有这么多故事和文化。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表演艺术和饮食文化能与万峰林世界级的绝美山水碰撞、互融共生。万峰林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杨钦说。

  无限春光里,他们期待着校企早日建成特色产业学院,串联起“教—产—研—服”链条,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用一碗蛋炒饭留客

  “我就是为了一碗饭而来。这几天我吃了4次蛋炒饭。果然味道一级棒,怪不得粉丝众多。”广东游客李成恩已经是第三次自驾来到万峰林。这次饱了口福的同时,李成恩还在朋友圈分享了对蛋炒饭新的理解。

  “品尝万峰林蛋炒饭,享受的不只是地域美食,还有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游客的热情,这或许就是蛋炒饭的美味秘诀。”李成恩说,要在兴义多待几天感受康养游,“我们一定还要组团来兴义,期待在‘世界康养示范城市’有更多不一样的记忆”。

  说起蛋炒饭时,不少游客不约而同提到“感受到当地人对生活的热忱”。这也正如万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玉美在直播中的推介时说:“一碗蛋炒饭不只有乡村好食材,还有山水美景乡愁及老百姓的致富创意,欢迎大家来万福村赏景品美食感受文化,带走福气!”

  近年来,万福村扎根于山水,大力发展水稻产业,依托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旅游名片,打造“福”品牌,探索从“卖大米”到“卖体验”的农文旅融合新路,通过农民丰收节、稻田艺术节、万峰林马拉松、稻谷丰收节庆典等活动,串起体验项目,让游客看见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传承,带动村民吃上“旅游饭”,拓宽致富路。

  从田间到餐桌,从美食到文化,这碗承载着山水灵气的蛋炒饭,正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蓝图上翻炒出金灿灿的发展之路。(记者 钱星星 杨诗雨)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