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贵安:产业兴旺促振兴 和美乡村入画来-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4/10 17:51:45
来源:贵阳日报

贵阳贵安:产业兴旺促振兴 和美乡村入画来

字体:
 

  近年来,贵阳贵安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方位、深层次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等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群众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崭新画卷正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

  发展避暑旅居 助力群众增收

  3月下旬,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幸福村“田园小住”民宿的老板杨秀会正为避暑客人的回归做准备。“目前已有两位去年的老顾客预订了房间,他们连拖鞋、洗漱用品都寄到我家了,准备长住呢。”杨秀会说,去年,民宿的旅居收入在5万元左右。

  幸福村距离修文县城仅2公里,距离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阳明洞不到1公里,交通便利,文化历史底蕴浓厚。该村植被覆盖率超过70%,气候宜人,是避暑的理想地点。

  2015年,返乡创业青年王有福开办了幸福村第一家民宿,并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他的带领下,不少村民盘活闲置农房,增添绿植、翻建房屋、装修设计……自建房摇身一变成了错落有致的民宿小屋。

  为更好地服务游客,2019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幸福村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成立修文乡缘休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8+1+1+N”的经营管理模式,即收入80%返还民宿主,收入10%纳入统一考评机制,收入10%作为统一管理费用,合作社每年从经营管理费中提取2%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通过对游客统一接待、统一安排、统一管理,杜绝了收费标准不统一、恶性抢客等行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修文乡缘休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有福说。

  近年来,幸福村以农村“五治”为抓手,在充分保留乡村风貌的基础上,改造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根据游客反馈,对河滨景观进行“微改造”,修建了约5公里的健身步道。同时,还开通了交通车和旅游大巴,新增村第二卫生室,进一步提升整体环境和服务水平。

  目前,幸福村已发展民宿41户,拥有客房377间、集中食堂9家,可一次性接待游客700余人。幸福村民宿还入选2024年“爽爽贵阳·旅居生活”重点产业项目。去年,该村接待游客1200人次,全村旅居综合收入达120万元。

  “为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村里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发展‘民宿+’产业,实现‘避暑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大江说。

  近年来,修文县成立幸福旅居民宿协会,规范全县旅居产业发展。大力推广“8+1+1+N”利益联结模式,由村集体成立运营公司,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文化特色民宿、经济实惠民宿、景区高端民宿“三类民宿”,推动县域各等级旅居民宿全覆盖。在此基础上,系统完善集中供餐点、医疗服务中心、共享洗衣房等配套体系,构建“住得下、留得久、还想来”的旅居生态。去年,全县22个发展旅居产业的村接待旅居游客1.7万人次。

  下一步,修文县将持续深化旅居产业改革,打造多元化民宿矩阵,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游客体验。同时,依托“旅居·心修文”品牌,强化市场推广与人才培育,拓展客源市场,力争将避暑经济转化为全季候旅居经济,为群众铺就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做好融合文章 共绘旅游新景

  春日明朗、万物生长。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石龙村迎来了一波游客小高峰,石龙村白岩组燕儿农庄农家乐就接待了不少游客。

  “我们主要做原生态农家菜,节假日期间不少老顾客来订位,春天气温回升了、樱花开了、沿线油菜花也开了,来赏花、踏青、爬山徒步的人很多,节假日、周末都很热闹,有时候一天能接待十来桌。”农家乐负责人罗春燕说。

  年逾四十的罗春燕在省外打工多年,近年来,每次回家她都感到大变样,进村的盘山公路铺上了沥青,平坦又好走,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改造得很漂亮,村里还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发展乡村旅游,因此,她在四五年前选择回到家乡开了农家乐。“现在石龙一年四季都有玩法,春天赏樱花、夏天徒步爬山、秋天看粉黛和银杏、冬天有雾凇,乡村旅游带来了很多人气。”罗春燕说,回乡发展的路子选对了。

  石龙村是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七个少数民族村寨之一,森林面积8109亩,全村下辖石坎组、白岩寨、火烧寨、大木厂4个村民组,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87%。村民们说,以前村里没有村集体经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寨。

  近年来,白云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派驻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扎石龙村指导党建发展工作。石龙村从党支部建设抓起,建强村“两委”党员干部队伍,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遍访,还邀请专家助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石龙村生态优势明显,村里不仅有两棵高大的千年古银杏,还有抢鼓棒等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把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整合起来,发展农文旅融合乡村旅游,成为大家的发展目标,因此,石龙村发动群众自发捐出民族民俗旧物件建成石龙民族民俗文化馆;组建石龙村布依山歌歌舞队,设计开发民族民俗文化体验项目等多条村级旅游线路;修缮古银杏观景台,方便游客赏秋游玩;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建设石板田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种植黄金奈李、粉黛等高附加值作物……

  如今的石龙村,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上越走越好,依托游客在社交网络的自发传播,来石龙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还带动了农特产品销售。

  石龙村党支部书记罗红燕表示,接下来,石龙村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特别是将继续挖掘用好石龙村的民族民俗文化、生态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融合农文旅,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努力实现产业旺、农村美、农民富。

  产业多点开花 壮大集体经济

  “自五彩油菜花全面绽放以来,短短10余天时间,下坝村农文旅项目就迎来数千名赏花游客,日均有两百多人到下坝山庄就餐。”4月8日,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小碧乡下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庆华说,这200亩油菜籽收割完后,将接着种上苦荞、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继续以花引流。

  下坝村农文旅项目是下坝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毗邻机场区域优势,积极盘活闲置土地打造的一个乡村农业旅游观光项目,总规划面积为750亩,预计5年内建成,整个项目建成投运后,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00万元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年,下坝村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的运行模式,出资3800万元入股建设下坝加油站,光这个产业,每年就为村里带来至少380万元的固定收益。在此基础上,下坝村还积极盘活林地发展林下养蜂产业,并利用闲置土地打造农文旅项目,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个个乡村产业,带动下坝村村集体经济发展。2024年,下坝村集体收益510万元。村民的福利也在逐年攀升:2024年,下坝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1255个股民每人分红600元,比2023年增加150元。此外,下坝村还为全体村民购买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的村民,每月还能领到500元的养老金……

  近年来,在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小碧乡带领下,小碧乡15个行政村在整村搬迁和城镇化的基础上,聚焦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生产多元化,因地制宜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持续推动产业发展,闯出一条条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秦棋村,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出资170余万元,将两万多平方米的交建花园地下停车场盘活,一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30余万元收益,为村民增加近15万元收益。

  此外,秦棋村还利用毗邻物流园的优势,在物流园周边新建一个上百亩的停车场,同时将原村委会办公楼出租做酒店。

  这些新增产业加起来,一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百余万元的收益。目前,秦棋村和云关村各投资3570万元建设的经济区物流园二号加油站项目正在报批中,预计2025年底完工。

  在马寨村,茶叶和天麻产业的发展,已为当地增加了上万人次的用工需求,带去了百万余元的收益。

  …………

  2022年,小碧乡15个村还依靠经济区政策支持,共同入股2.9亿元,成功揭牌0401地块,并于2024年将该地块产权转让给贵州天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计获得2320余万元的增值收益。

  一个个乡村产业发展,让小碧乡各个村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24年,小碧乡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4309万元,相较于整村搬迁之前,这一数字已增长了20倍。

  2024年,经济区小碧乡15个征拆村,有9个村进行分红,合计分红1000余万元,其中6个村人均分红在600元及以上,高的达到每人2400元。

  小碧乡在整村搬迁和城镇化基础上,通过“强一接二连三”(强化第一产业、接续第二产业、延伸第三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这种通过“产权重构、要素重组和利益共享”的方式,让小碧乡破解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了从分散小农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农业转型,从被动城镇化向“产业融入+权益保障”的主动市民化升级,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文化、经济多元价值融合跃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以城带乡、以产促融、以改赋权”的实践样本。

  小碧乡党委书记陈涛表示,下一步,小碧乡党委、政府将在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以及经济区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让更多村民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推进农村“五治” 促进乡村蝶变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中,农村“五治”工作正成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的关键引擎。

  贵安新区滥坝村以农村“五治”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工作,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方式,共修建联户路900米,治理沟渠800米,接通排污管网55户。同时,规范新建住房43户,风貌靓化60户,参与宜居农房建设84户,实现建房规范化、便利化、特色化,乡村风貌逐步提升。

  滥坝村地理位置优越,与云漫湖、万亩樱花园、红枫湖景区相邻,高峰山景区也在其属地范围内,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乡村面貌因“五治”不断提升,曾经杂乱无章的农房,如今变得整齐美观,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居住品质,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3年,滥坝村抢抓机遇,结合《贵阳贵安关于探索推进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积极谋划调研,最终将目光瞄准研学产业,随后盘活集体建设用地等闲置资源,创建滥坝村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全力打造以“民宿+露营+农场+研学+非遗”等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产品、新模式、新场景,拓展共享农业、手工制造、特色文化体验等综合业态。

  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室内设施有接待大厅、餐厅、会议室与精品民宿;户外场地达30余亩,可承接团建、研学、联谊等活动,并设有木工坊、农耕展示区、农耕文化研学课程区、露营区、烧烤区等。人数最多时接待了1000多名学生来到基地开展研学活动。2024年,滥坝村在原有研学产业基础上,持续拓展会务培训、餐饮、住宿及沉浸式体验等业务。

  “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我们在梧桐树两侧流转了80余亩土地,用于开展田园农业旅游、研学等农事活动,进一步提升拓宽研学设施。这不仅能给村集体带来收益,村民也能在这里就业务工、增加收入。”滥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凯说。

  据了解,劳动实践教育基地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群众”的形式进行开发建设和运营,建设以“农旅+研学”为主导的融合发展产业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2023年,滥坝村接待学生超5000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攀升至51万元,较上一年增长5倍,还为30余位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实现同比翻倍,吸纳就业人数增至45人。

  过去外出打工的村民吴道芬对村里的巨大变化感受颇深。“现在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大房子,环境变好了,生活也更加便利,自从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运营以来,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工作,不仅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还有时间打理自家土地。”吴道芬说。

  依托农村“五治”,村庄旧貌焕新颜,走出一条“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子。接下来,滥坝村将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充分挖掘乡村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资源,积极筹备建设采摘园、农家乐以及民俗文化体验区等乡村旅游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大力拓展市场渠道,通过网络直播、电商销售等创新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将乡村产业推向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顾林晗 梁婧 杨源 田甜)

【纠错】 【责任编辑: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