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至25日,肇兴侗寨入园游客超1.24万人,同比增长66.42%。近年来,贵州用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推向国际旅游市场,将文化“软实力”变成产业“硬支撑”。
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及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等相关政策的支撑,2024年贵州入境游客同比增长81.8%。亮点数据的背后,正是贵州用好自然、文化“两个宝贝”,不断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生动实践。
原生态民族风情叩开国际旅游市场
近日,俄罗斯游客妮娜一头扎进非遗手工作坊里。她此行最感兴趣的是侗寨里的服饰技艺,从织布、染布到刺绣、银饰挂片,一道道工序让她感受到这里的生活古朴而时尚。
“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祭祀、节庆、手工艺等,构成了贵州乡村旅游资源体系的鲜明特征,是国际游客定点追逐的目标。”省旅游局原局长傅迎春表示,20世纪90年代,面对机遇,贵州旅游立足省情采取了扬长避短、促销带动、以特取胜的策略,陆续开拓了欧美、日韩、新马泰等重点客源地。
很快,黔东南州凯里市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入“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时任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的弗朗加利也给予贵州“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的高度评价。
“当时我们靠硬件吸引境外游客,优势不大,旅游资源的原生态是他们向往的‘诗与远方’。”傅迎春说。
古老节日文化焕发新魅力
“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贵州,各个世居民族和谐共生,堪称“文化千岛”。布依族“三月三”、苗族“姊妹节”、侗年节等千余个民俗节庆分布全年,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贵州大力将民族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打造出一批节日文化IP。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这些规模宏大、资源丰厚的民族村寨,纷纷走上了文旅融合的道路。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的现代生活设施与古老的村寨精妙结合,加之“拦门酒”“长桌宴”等活态体验,为游客构建起沉浸式体验文化旅游场景。
与此同时,贵州在旅游开发中始终秉持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肇兴侗寨景区在规划建设之初,曾一度想要在寨门口开辟大型停车场,但最终保留了梯田原貌,使得这座建于北宋年间的侗寨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介绍,黎平县肇兴镇共有8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此外纪堂鼓楼和肇兴鼓楼花桥群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纽约时报》将贵州列为“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认为其是“中国西南被忽视的秘境”;2020年,《孤独星球》将贵州评为“全球十大最佳旅行地区”之一,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省份。这些国际评价推动了贵州从“中国西南腹地”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迈进。
文旅体融合催生世界级IP破圈
“在餐厅里吃饭,隔壁桌的外国人看着视频讨论‘村超’,作为一名贵州人我感到很自豪。”日前,旅居加拿大的谢先生告诉记者。
以“村超”“村BA”,赛场上展示的侗族大歌、苗族盛装等民族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成就千亿级流量,成为全球瞩目的文旅现象。“村超”火爆出圈后,吸引了巴西、法国、阿根廷等51个国家的1100多名球员前来比赛交流。英国广播公司认为“村超”将足球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时尚狂欢。
“民族文化 创新业态”的组合拳,实现了贵州旅游从“景点观光”到“生活方式”的跃升,进一步提高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旅游吸引力。
今年,随着贵州至越南、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直航班机开启,贵州迎来一批批国际游客。
贵州达客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地接社总经理袁兴龙说,“马来西亚今年3月、4月到贵州的直航包机团春季产品已经全部卖完了。”
3月以来,航海家国际旅游服务(贵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戎笑笑正忙着开拓德语系国家旅游市场。他表示:“与境外渠道商联系时,对方最感兴趣的往往是贵州民族文化体验产品。从另一个角度说,来贵州体验民族文化,也是向境外游客展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好方式。”(记者 曹雯 刘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