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一声,一块废旧电池被液压剪切开,电解液流入密闭管道。48小时内这些材料将转化为再生铅材料,重新回到铅蓄电池的“血管”中,实现变“废”为“金”。
以“一块废旧电池”为支点,撬动起一条百亿级绿色循环产业链,贵州台江经开区正上演废旧电池“变身记”。
近年来,台江县把发展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深化“一图三清单”,形成了以工业大突破推动全县大发展的良好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添绿色新动能。2024年,台江经开区成为黔东南第二个“百亿级”园区。
“产品无需运出园区,就可以实现循环利用。”贵州麒臻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星说,货车每天运送400吨左右,仅运费这一项,每年就可节约4000万元。
司机吴昌贵轻踩油门,货车驶向一公里外的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内装载的精铅即将成为生产铅蓄电池的原料。
作为上游企业,麒臻公司将废旧铅蓄电池转化为再生铅材料,直接供应给下游企业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日产14万只铅酸蓄电池的产能,天能公司已成为台江地区最大的规上工业企业、最具规模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一条“空中走廊”连接起这两家企业。麒臻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通过密封管道输送至天能公司。“过去,蒸汽直接排放,造成了资源浪费;如今通过管道运输,每年节约近600万元,折合减少碳排放4.5万吨。”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钦晓峰算了一笔“生态账”。
紧密的产业集群效应催生了“滚雪球式”发展。2024年,园区引进的17个产业项目中,60%集中于循环产业链。
目前,台江已构建覆盖省内九个市州的回收网点,并辐射西南地区五个省市,填补了区域回收市场空白,成为“电动贵州”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台江经开区,园区内分布着10台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空气质量。“这些设备分布于各个关键点位,为园区的环保管理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工作人员介绍。
3年来,台江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1亿元环保资金,建成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厂、10个大气环境监测微站、污染防治用能监控平台,并引入专业环保管家服务,为每家企业量身定制绿色升级方案。
技术创新成为筑牢“绿色屏障”的关键力量。在麒臻公司低温熔炼生产车间,低温熔炼技术将铅冶炼温度从1200℃降至400℃,铅回收率高达98%。曾经的环境“痛点”,成功转化为绿色“卖点”。
在天能集团数字化车间,工程师钦晓峰展示了企业的“绿色账本”:投入3.6亿元研发费用,用于生产工艺提升和改造。其中研发的“四连工艺”,替代传统重力浇铸工艺,使能耗降低30%以上,污染物排放减少50%。
2024年,贵州台江经开区获批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2025年初,摘得“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称号。(记者 谢巍娥 彭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