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智能化生产车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德玉 摄
150余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线工人轮班上岗、一辆辆货车整装待发……2月10日,贵阳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开启赶制订单模式,一捆捆柔性矿物质防火电缆、光伏电缆、新能源汽车高压线等产品陆续生产出库。
今年开年,贵阳中安科技出口订单明显增加。“前不久向越南客户交付了5000万元的订单产品。”贵阳中安科技厂长王传福说,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铁、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主要出口圭亚那、多米尼加、刚果、缅甸、越南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
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出口总额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在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领域,出口总额增长85.8%,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3.5%。
制造业走出国门是贵州外贸增长的一个动力源。贵州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领域黔企通过创新提质锻造韧实力,多元布局开辟新空间,主动作为创新机遇,不断向着附加值更高的国际市场大空间奔去。
“新三样”走俏
当地时间1月23日,在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摩洛哥项目上,首批三元前驱体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运营。
“此次投产是中伟摩洛哥项目,也是摩洛哥入局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重要时刻。”中伟摩洛哥项目总经理罗尧说:“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低碳、高质量的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以满足全球客户需求,并为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全新标杆。”
基于中伟摩洛哥项目的整体规划,未来公司还将在摩洛哥项目继续建设磷酸铁锂(LFP)正极材料生产线及先进的黑粉回收设施,打造电池材料生产一体化产业园。
去年年底,贵州海纳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出口的锂离子电池顺利在印度尼西亚通关。自企业将国外市场的重心聚焦东南亚,至今已向东南亚国家多次出口锂离子电池,出口额超过1734万元。
2024年,贵州省外贸“新三样”出口金额达到6.24亿元人民币,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达到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0.7%,锂电池出口金额达到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这不仅体现了贵州新能源产品在国际环境变化下的韧性,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杜若说。
刘杜若表示,“新三样”出口增长显著,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加速能源转型,全省新能源产品契合“碳中和”需求,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贵州凭借丰富的磷矿资源,吸引了众多动力电池和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头部企业布局,正在成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重要生产基地。
搭建全球通道体系
去年11月19日,搭载着宁德时代动力型锂电池的列车从贵州驶向上海,这是全国锂电池铁路运输首发,也为之后锂电池搭乘“中欧班列”出口欧洲等地奠定基础。
铁路专列持续打通对外开放通道,稳定开行黔粤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欧(中亚)班列和中老班列,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货物品类不断丰富。
贵州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100余台车成套配件从贵阳国际陆港出发,中途不转站、不换箱,直抵白俄罗斯明斯克后,由吉利汽车工厂总装销往周边国家;贵州开行脱硫石膏专列至防城港,再通过班轮出口越南,实现了贵州脱硫石膏的外贸首航;贵州开行直达老挝万象铁路汽车专列,为未来贵州与老挝的更多合作和贸易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
随着现有通道功能不断巩固提升,贵州正着力开拓新通道,形成口岸互联互通、连接全国、通达全球通道体系。
2023年底以来,贵阳龙洞堡干线机场陆续开通运营至加尔各答、德里、卡拉奇、莫斯科国际货运航线。紧邻贵阳龙洞堡机场的贵州“一局四中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综合性航空口岸,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有力弥补了贵州空港口岸功能不全的历史短板,助力货物在贵阳实现“进口直通,出口直放”。
打造更优开放平台
“利用遵义综保区保税加工功能,进口原材料就不需要交税。”贵州亿创达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任欧阳文化告诉记者,亿创达是一家“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贸易公司,以代加工贴片式LED灯源为主,从香港进口原料至遵义综保区进行保税加工,完成后又出口到香港。
同样位于遵义综保区的贵州思拜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保税加工政策及人力成本等优势,相比以前节约了40%的成本投入。
类似的实例背后,是贵州与时俱进的开放平台,并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政策——积极推进“1+9”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支持综合保税区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维修等业态,打造国际贸易中转集拼地。
《贵州省营商环境大改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高标准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去年以来,贵州共组织400余家企业参加消博会、广交会、南亚博览会等境内展会,组织297家企业参加19个境外展会。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充分利用已签订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协定,大力开拓东南亚、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市场,支持外经贸企业和内贸企业充分利用境外展会平台,拓展内外贸市场,从而助力企业出海稳健发展、顺利实现国际化。
如今,贵州以东南亚、南亚、中亚地区国家为扩大开放主攻方向,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企业“出海”之路持续拓宽,贵州制造“卖全球、买全球”水平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断增强。(记者 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