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西装革履,脚踏山野大地,刚刚过去的春节,“牛司令”吴国邦又进行了一场山海谋划。
7年前,吴国邦辞去上海高薪工作,回到贵州老家养牛。过去一年,他不仅带动家乡永从镇新增324户养牛户,还在粤港澳大湾区开了8家贵州酸汤牛肉火锅店,年销售额达8100万元,计划今年开到50家。
乘着国家支持贵州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此刻的吴国邦,同时拥有了山的厚重和海的辽阔。而他的故事,将在山与海的对望中继续书写。
个体的奋斗与时代同频共振,最是激动人心。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这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带来了重大机遇、注入了强劲动力。
曾经,西部是贫瘠和落后的代名词。一位新闻前辈在《西部,人啊人》中,写出了西部开发对于人才的渴望。
重新打量西部,落点贵州,几个节点值得铭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嘱托贵州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202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出台,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为贵州奋力闯新路指明了方向,让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有信心和底气。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时代号角,鼓舞人心。
当西部大开发的宏大叙事落笔到一个个具体的奋斗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
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建设,王锦荣2003年从江苏远赴贵州大学读研,博士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如今已成为贵州省核心专家,连续六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正立足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东数西算”工程,带领团队科研攻关。
从支教相遇到扎根贵州,来自浙江杭州的杨明和山东滨州的罗洋,在西部大开发浪潮中找到了人生价值和发展方向,为乌蒙山区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奉献青春,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西部恋歌”。
抱着看看贵州何以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的心态,山西青年郭贵在2022年夏天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黔南州长顺县永增村服务乡村振兴。两年的服务期虽已结束,但他坦言“沾泥土”“接地气”的青春永不褪色。
…………
当前,我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
投身西部,正当其时。建功贵州,大有可为。
“是黔山秀水造就了贵州交通人的梦。”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负责人韩洪举介绍,团队有“60后”到“90后”的16名桥梁专家。在世界前100座高桥中,他们参与建造了34座,目前仍不断在贵州山水间攻克难题、刷新纪录。
“要找准一种矿产,需要数代找矿人前赴后继。”省地矿局一〇三地质大队正高级工程师杨炳南感慨,团队领衔人周琦虽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但仍然坚持“与群山作伴”“跟石头打交道”,他们也渴望同更多年轻人一道奔跑在“富矿精开”的征途上。
“我们在乡村体育的乐子中找到了乡村振兴的路子。”自返乡创业以来,榕江青年唐胜忠带领团队用新媒体宣传家乡,用新媒体赋能产业,并借助“村超”的火爆出圈,将赛事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助推当地农产品销售,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黔”行逐梦,靠的并不是一时之功、一事之力。近年来,我省加大力度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全面推行省委联系服务专家、“优才卡”等制度,“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连续四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硬举措”与“暖服务”的双向赋能,成就了青年人才与黔贵大地的“双向奔赴”。
近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深入推进2025年青年就业见习万岗募集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计划的通知、2025年贵州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公告相继发布,为广大青年干事创业提供机遇。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代代青年在西部大开发浪潮中选择贵州、融入贵州、扎根贵州、圆梦贵州,积极投身贵州发展的火热实践。奔赴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期待更多青年秉青春之志,赴西部之约,在贵州创造更大事业成就、实现更大人生精彩。(记者 刘蓝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