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驿泉村:流传五百余年的六广花灯制作工艺-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2/17 14:33:43
来源:修文县融媒体中心

修文县驿泉村:流传五百余年的六广花灯制作工艺

字体:

  日前,为挖掘村史村事,展示厚重的乡愁印迹,笔者来到修文县六广镇驿泉村,寻访这里流传五百多年的六广花灯手工制作工艺。

  六广镇驿泉村,坐落于乌江上游“阳明古渡”周围的峡谷盆地,是奢香九驿的重要行经地,也是黔贵六广温泉所在地,江景如画,历来经济、文化较为繁荣。明朝中期,一代大儒王阳明曾在江畔观光览胜,写下《陆广晓发》等壮丽诗篇。目前,这里仍流传着古老的六广花灯手工制作工艺。

  “我们《盘灯》上有这样一版:正月里,正月正,盘灯老祖听原因。灯由唐朝起,又从宋朝兴。长孙皇后生了病,倒卧凤榻不安宁。唐王宫中许灯愿,誓保皇后病离身。那时皇后病好了,先扎一对大红灯,又扎采茶灯一对,蒙山采茶敬佛神。采茶人员有六个,听我从头说分明……”驿泉村村民申时友朗诵民间孤本《盘灯》,介绍六广花灯历史渊源。

  年过古稀的申时友,正是目前六广花灯制作屈指可数的“守艺人”之一。春节前夕,他家门前依旧鸟语花香,柑橘缀满枝头,枇杷花、桂花竞相怒放。他坐在庭院当中,赶制周边乡镇、区县预订的六广花灯,神情专注,布满老茧的手指在竹篾间灵活穿梭。院坝中摆满、挂满各种色彩鲜艳的花灯,漂亮的宝顶、吊花随风摇曳。

  因为父辈是篾匠,申时友从小熟悉篾工活,他20多岁跟随老艺人周元富学扎花灯,很快就得到真传。从艺40余年来,每年春节前两三个月他就开始按订单赶制花灯,至今已先后制作花灯300多组4000余盏。他制作的花灯通常每组有7种14盏,包括牌灯、宫灯、红灯、外八宝灯、内八宝灯、月亮灯、采茶灯(手灯)各2盏,是六广花灯小戏不可或缺的道具。

  “年轻的时候,我们自己扎花灯、自己玩花灯,大家看到我们的花灯确实扎得好,逐渐逐渐地你传我、我传你,就传开了。去年扎16组灯,忙到大年三十,订制花灯的人在这里守着,拿着花灯走了以后,我才得饭吃。”申时友说。

  六广花灯造型精致,制造流程包括选竹、砍竹、开篾、折篾、扎架、选纸、糊纸、绘图案、穿吊花(吊果)等工序,每道工序都非常考验耐心与技艺,制作一组花灯需要花五、六天时间。40多年间,申时友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对花灯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同时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对接市场,让六广花灯这一“冷门货”在他手中长期保持热度不减。

  “花灯骨架扎好以后,过去是用白纸糊,假如你玩灯,竹竿稍微偏一点,就可能把白纸点燃,‘咻’的一下这个灯就完了;现在是拿绫纸糊,最多烧出一个小洞。以前是拿面浆来糊,现在是用胶水糊,胶水粘性好,你故意扯它都扯不掉。以前的吊花都是用白纸做,现在是从网上买,买来就穿到花灯上,既省事又还好看。”申时友说。

  据《修文县志(1978-2010)》记载,六广花灯起于明洪武年间,在修文已有500多年历史,以六广镇最为普及,村村寨寨都有玩灯的人,被誉为“花灯之乡”。当地群众不但把它作为自娱自乐的艺术,还认为它能驱邪避凶,每逢修房造屋,办红白喜事,都要敲锣打鼓跳花灯以讨吉利。玩花灯是六广民间重要的文艺活动,每年正月,当地灯会从初一出灯,一直要玩到正月十七才收灯。

  “六广花灯是贵州中派花灯的代表,群众基础好,在周边比较出名。十年前,六广花灯非常抢手,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邀请花灯队到自家玩灯,今天这几家,明天那几家,整个春节期间都要排顺序,花灯队根本忙不过来。2006年,六广花灯代表贵阳市参加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获得两个‘花灯大王’和一个优秀奖。”六广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杜德友说。

  春节至元宵节玩花灯的习俗,至今依旧在六广及周边乡镇盛行,其中,驿泉村、六广村相对较为热闹。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县相关部门已连续举办十二届元宵花灯展演活动,为各乡(镇、街道)花灯代表队提供竞技交流平台。(姜继恒 王艳 毕音红)

【纠错】 【责任编辑: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