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已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40个,覆盖1492个乡镇卫生院——
资源沉下去 基层强起来
黔南州长顺县广顺镇居民陈艳(化名)日前下腹部感到剧烈疼痛,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在广顺镇中心卫生院,下沉医疗专家张国军为其施行了微创手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手术实习十分顺利,陈艳表示:“在家门口就有专家诊疗,疗效好、很方便,节约了不少就医费用。”
如今,在广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微创手术已成为常规手术。从“大创伤”到“小切口”,展现的是医院医疗技术硬实力,而加速医院发展的根源是医共体的建设和医疗专家和技术的下沉。
2017年,贵州正式启动医共体建设试点。2019年,率先在全国出台《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发展实施意见》,医共体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每个县(市、区、特区)组建1至3个以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创新构建了“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带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广顺镇中心卫生院在医共体和县域医疗次中心等相关政策支持下,门诊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的常见病种869种、开展手术病种28种,科室从2个大综合科室扩增至13个,医院职工从80余人扩增至123人,中医适宜技术从16种增加至27种,门诊、手术较2023年同期分别上涨12%以上……
资源沉下去,基层强起来。全省各县区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载体,增强县级常见病治疗能力,建立市县医院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机制,为县域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贵州已在81个县(市、区)布局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40个,覆盖全省1492个乡镇卫生院。
国家监测通报显示,贵州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监测综合评价排名位居全国第10,其中“紧密型”评价排名位居全国第5。(记者 胡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