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任何一个“想破土”的孩子
——八旬老校长蒲邦顺30余年坚守“兴农”育桃李
眼前这位83岁的老人,皮肤黝黑、鬓角花白,与人交流时需要佩戴助听器。他叫蒲邦顺,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校长,耄耋之年依旧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
他创办的兴农中学创造了太多不可能——招收的大多是贫困、辍学或落榜的学生,几年后,高考上线率、升学率却高达100%,本科上线率稳居贵阳市前列。
1993年,52岁的蒲邦顺辞去公办学校副校长,拿着仅有的3000元积蓄开办了“艳山红乡私立兴农职业学校”,也就是后来的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开办之初只有一个补习班和43名学生。
这个学校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家长可以用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按当天市场最优价格抵交学费。“你们养好猪,我们教好书,我们一起改变孩子的命运。”蒲邦顺告诉前来咨询的家长。
办学初期,兴农中学的条件很简陋:教室是农家的堂屋,院里凹凸不平,砍几根树干就是单杠器材,院外山坡便是学生锻炼的操场。
面对办学“硬件”的巨大鸿沟,蒲邦顺没有气馁。他把所有精力扑在教学上。
这一年,兴农中学的43名补习学生,有41名考上了中专,其中6名学生跻身贵阳市中考前10名。从此,兴农中学成为贵州教育界的一个响亮名片。
2013年,已经是72岁高龄的蒲邦顺不顾反对,奔赴黔南州独山县进行扶贫式办学。
不带去一名教师,不要高薪报酬,无偿输出办学思想、办学经验。蒲邦顺只身一人来到独山,他相信本地老师可以教好学生。
在他的全情投入下,独山兴农中学办学不到4年,就让过去黔南州高中教育质量倒数第一的独山,一跃成为全州县市第一。
2023年,完成了历史使命的蒲邦顺,无偿投入3000余万元协助独山县委、县政府创办独山县第六中学。承载着心血和投入的独山兴农中学转为县属公办学校,他不带走一草一木,不索取一分一文。
独山的孩子们给了老人最大的动力,办学至2024年,先后有3252名学生考入一本,7394名学生考上二本,占比85.8%,其中,有16名同学考入了清华北大。
如今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方腊,于2003年从兴农中学考入四川大学。当年中考不到300分的他,已经收拾行李准备外出打工,是蒲邦顺留下他、指导他、鼓励他。“暂时的成绩不能审判命运。”蒲邦顺告诉记者。三年后,方腊成功金榜题名。
“那会对于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逃课是家常便饭。”来自黔南州的叶子健,被原来的学校视为“问题学生”,是蒲邦顺和兴农中学让他重拾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圆梦苏州大学。
“花开有早晚,种子发芽有先后。”蒲邦顺告诉记者,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特别是要关注“中等生”这一群体,他们将来是公民中的大多数,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主力军。32年来,兴农中学的5万名毕业生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蒲邦顺老人专门带记者参观了学校的骍龙书院,一字排开的青铜鼎引人注目,每个鼎上都刻着曾在兴农中学就读过的学生的姓名。“我把你的名字刻在鼎上,你把伟大祖国刻在心中。”这是老人对每一位学子的期许,也是他对教育的美好期望。
“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想破土’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向阳而行的机会。”去年,蒲邦顺成立馨浓助学基金,汇聚天下兴农学子的力量,把大爱传承,让教育更有温度。(记者 晏惠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