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从夙愿到现实的蝶变
本报记者杨三军 施钱贵 郑明鸿
“加油”,中国人最常用的勉励词。有专家考证,“加油”一词的勉励之意,发源于今天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
1841年至1855年,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父亲张锳任兴义府知府期间,自费买来桐油,免费给读书人添灯油,以此勉励当地学子求学上进、报效国家。
如今,这一典故在当地仍口口相传。“知府添灯油”的历史典故已经演化成一个文化现象,成为激励安龙人艰苦奋斗、后发赶超的精神力量。
半山亭的“时代之问”
从安龙县城出发,驱车10多分钟便可到达招堤风景区。从景区中央的栈道上放眼望去,不远处的金星山上古树林立、亭阁巍然,这便是当地有名的“半山亭”。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七月,时任兴义府知府张锳主持的招堤加高工程和新建的半山亭竣工,按照惯例,要举行一个仪式。张锳便在半山亭宴请宾朋,邀请当时的文人学士聚会,并现场撰文,评出佳作以昭后人。
当时,年仅11岁的张之洞也随父亲到了现场,并在席间一气呵成写下790余字的《半山亭记》。
170多年过去了,镌刻着《半山亭记》的石碑,依然嵌于半山亭内的石壁上。这些优美的文字,再现了张锳在担任兴义府知府期间“题诗励士,把酒劝农”“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情景。
半山亭旁的石柱上,是张锳组织文人撰写的多副楹联。“客亦知夫水月乎,即此悟天心人性;翁之乐者山林也,好同参鸟语花香”“乾坤一草亭,日往月来,观大化流行,酿成山水清音,风云变态;天地皆逆旅,渔歌樵唱,觉生机勃发,领取鸢鱼活相,花柳精神”,等等。
其中,“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这副楹联,展现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博大胸襟。
张锳是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1841年,他调任兴义府知府。彼时,正值鸦片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成为当时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夙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句“问几辈能挽河山”,喊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代表了当时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知府添灯油”劝学
北宋教育家、思想家胡瑗在《松滋儒学记》中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张锳深刻认识到,只有经世致用,才能救亡图存,只有崇尚教育、兴办学校、培育人才,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于是,重教兴学、为国育才、以文化人,成为张锳解答“问几辈能挽河山”这一时代之问的具体举措。
就任兴义府知府后,张锳拿出自己的俸银,购买照明用的桐油为读书人加油,鼓励更多人通过读书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每到午夜交更时分,张锳便派出两名差役准时从府衙出发,提着灯笼、挑着桐油篓,见到屋里亮着灯、传出读书声的人家时,差役便停下脚步上前叩门,并高喝一声:“府台给相公添灯油啰!”
读书人开门后,差役便舀出桐油,倒入读书人的灯盏里,并说:“府台祝相公用心读书,获取功名。”1841年至1855年,张锳在安龙工作生活的14年间,都坚持给读书人添加灯油。
如今,桐油灯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知府添灯油”的历史典故,却流传至今。据专家考证,“加油”一词从字面意思衍生为勉励、鼓劲之意,或许正源于此。
“知府添灯油”劝学的历史典故,已逐渐演化成一种激励人们自信自强、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的文化现象。
据安龙籍云南州判宋杰所著《南笼续志》记载:张锳自己酷爱读书,对府署人员管理严格,对热爱读书和有才学的人格外尊重。“治胥吏甚严,独见儒士则温霁结之。性好学,至老不倦,听政之暇,率危坐读书终日。”
此外,张锳次子张之清还在《中宪大夫署贵州贵东兵备道又甫府君行状》中记载,张锳对家人读书学习要求严、标准高,常告诫家人:“汝辈当力学、树功名。”
重教兴学求进步
在距招堤风景区约2公里处,坐落着规模恢宏、布局有致、工艺精细的兴义府试院,这是贵州省现存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科举考试场所,也是国内现存不多的府县考棚遗址之一。
据安龙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安龙博物馆馆长杨茜介绍,张锳到任知府后不久,发现远在城郊、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的南笼府试院位置偏远、破旧不堪,且座号不满五百,“士子就试,悉寓城中,风雨往来,多苦跋涉”。
于是,张锳决定择地另建。他率先捐出积蓄1000两白银,并召集州县官员商谈,征求府城士绅意见,成功筹得白银3万余两,新建一座可容纳千余读书人考试的府试院。
拾级而上步入府试院,便可领略当年赴考学子在此学习、生活和考试的场景。其中一栋建筑的两根石柱上,镌刻着1842年府试院建成后,张锳撰写的一副对联:“帝泽诞春敷,申鸿奖,劝鸠工,舍旧图新,庶一郡菁莪同游广厦;文风蒸日上,登龙门,舒风翰,扬华摛藻,看六庠英俊连步巍阶。”字词间,饱含张锳对赴考学子的期许与祝愿。
“兴办义学、扩建书院,是张锳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另外两个重要举措。”安龙加油书院副校长沈仕相介绍,张锳率先捐俸银,扩建了府城内的珠泉书院,满足辖区学子的读书需求。随后,他又再次捐出俸银,在府城东、西城门附近新建两所义学,让百姓子弟不论职业、民族、年龄,只要想读书,就可以到义学念书。
张锳还“劝捐”修建了册亨书院、普安盘水书院,修缮了当时兴义县笔山书院。为保障教学质量,张锳花重金请来名师任教;为确保书院、义学能持续开办,他多方筹集资金,解决学子学习费用,并对家境贫寒的学子给予资助,对成绩优异的学子进行奖励。他还派人到贵阳、成都等地购书运回当地,供学子阅读。
据统计,1841年至1852年,兴义府先后考取文武进士2人、文武举人31人、贡生157人。另据不完全统计,1841年张锳兴学重教以来,直至1905年清廷下旨废除科举制,兴义府共考取文武进士6名、文武举人100名、各类贡生近300名。
受其父影响,“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也非常重视教育。
为官数十载,张之洞的足迹遍布四川、山西、两广、湖广、两江、北京等地,无论在哪里任职,他都坚守父亲张锳“重教兴学、为国育才、以文化人”的理念,建书院、办学堂、育人才。
四川大学前身之一尊经书院、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张之洞一生创办了众多院校,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影响深远。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严昌洪介绍,仅在武汉期间,张之洞就创办了各类新式学堂120多所。
强实业、修铁路、建城市、练新军……清末以来,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907年,张之洞离开湖北时,登上武昌蛇山,看到了汉口、汉阳、武昌“武汉三镇”的巨大变化,不禁题写了“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米欧遥”的楹联(注:“米欧”指美国和欧洲),或许间接回答了半山亭之问。
“加油文化”的滋养
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凝聚中国式现代化黔西南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黔西南州将“知府添灯油”这个历史典故经过上百年时间沉淀后演化而成的文化现象概括为“加油文化”,并把“加油文化”的精神特质提炼为“守正笃行、久久为功”,主要内涵归纳为“恪守正道、求真务实、知行合一、锲而不舍、行稳致远”。
在“加油文化”的滋养下,黔西南州文脉绵延不绝,官方“办学劝学”、民间“重学兴学”、社会“捐学助学”、学生“求学勤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例如,建校于1996年的兴义八中,已有320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两所国内顶尖高校。此外,黔西南州还涌现出以“千里背母上大学”主人公刘秀祥为代表的一批新时代奋斗者。
在安龙县,包括兴义府试院在内的“加油文化”载体,已成为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开设的“悦读安龙”之“加油文化”系列讲座也已走出安龙,“加油之旅”系列研学活动吸引了众多张之洞创办的大学师生和张之洞任职过的地方群众前来开展研学。
在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兴义,自2023年9月10日首场万峰林半程马拉松开跑以来,“加油奔跑”系列路跑活动持续开展,“加油奔跑,兴义真好”成为万峰林马拉松赛事的响亮口号,万峰林马拉松赛事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截至目前,全州已举办各类路跑赛事活动280多场,直接参赛人数达21.4万人次,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加油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性、鲜明的时代性,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需要加油鼓劲。
黔西南州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周舟认为,“加油文化”是黔西南州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也体现出重要的当代价值。“加油文化”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是一种能够激发强国复兴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