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清晨,黔西南州安龙县德卧镇坡告村,一缕阳光穿透云雾,洒在大山深处,山脚下连片的蔬菜基地绿意盎然。
司机陈恩江趁着天色尚早,开着货车将印有“贵州蔬菜集团”的菜筐整齐码放在菜心基地旁,几十名采摘工人陆续到达,一人一筐迅速散落到田间,迎着料峭春寒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贵州蔬菜集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阮利坤介绍:“菜心大概45天左右就可以长起来一茬,目前正是采收旺季,基地每年11月起就会进入忙碌的‘大湾区时间’,每天都有20—30吨新鲜菜心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直忙到次年的4月份。”
为了充分利用德卧镇冬季的闲置土地,2022年,贵州蔬菜集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1200亩土地,大力发展菜心种植,菜心采摘过后又种上其他蔬菜,保证农田四季不闲。
优质的蔬菜品质和田间管理,是持续打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大门的关键。在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贵州蔬菜集团建立了高标准的配送中心。在德卧镇建设的1200亩基地中,有720亩为标准化种植基地,获得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和“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认证。2024年,基地有近400万斤蔬菜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目前,蔬菜种植已成坡告村的主要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德卧镇坡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黎安会说:“菜心基地一年的用工量达1.5万人次。村里有户脱贫户,老两口都在基地务工,几个月时间就挣了3万多元。”
可观的劳务收入,还惠及周边乡镇的村民。家住安龙县新桥镇的杜兰琼是采摘菜心的一把好手,每天可采摘菜心300斤左右。“采摘1斤菜心可得1元钱,一天挣个两三百块钱不是问题。”她笑着告诉记者。
正午时分,道旁的菜筐已悉数装满,陈恩江再次开着货车前来转运。“一次可运100筐左右,从菜地拉往分拣中心不过几分钟时间,销售旺季每天都要忙到晚上8点左右。”陈恩江说。前些年哪里的蔬菜采收,他就去哪里运蔬菜,经常省内省外到处跑。近几年随着贵州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一年四季大多数时间他都在省内忙活。
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贵州蔬菜集团围绕“干净·优质”的“黔菜”品牌定位,在全省加速布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种植产业链,持续打造贵州高品质蔬菜种植基地示范点。截至2024年,共建设自营标准化示范基地18438亩,黔西南州菜心基地、毕节香葱大蒜基地、遵义仁怀豆苗基地、盘州、瓮安粮油保供基地等均已在粤港澳大湾区打开市场。
“2025年公司还将继续推进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马铃薯育种扩繁基地、安顺螺丝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贵州蔬菜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冷链车跨山越海,将贵州种植基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牢牢“链接”在一起,一年四季持续为当地市民带去不同的“山间美味”。(记者 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