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
“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贵州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在黔贵大地126万座大山下,已发现矿产137种,其中49种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十,居前三的就有20种。
近年来,肩负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重大使命的贵州,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坚持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闯出了一条发挥能矿优势、壮大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理念变革:把“先天禀赋”转化为“后发动力”
“贵州”之名始于宋代。虽名为“贵”,却曾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10多年前GDP也仅占全国百分之一,一度长期处于中国经济“洼地”。
但贵州的“穷”并非一无所有。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煤炭探明储量超过江南十省之和,中国磷都、中国汞都也都在此。只因发展理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贵州长期“坐着金山过穷日子”,深陷“富饶的贫困”。
贵州要后发赶超,突破口在哪儿?动力又从哪儿来?
“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202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赋予贵州新的使命和任务。
“大力推进‘富矿精开’,是加快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贵州省转变发展理念,转变资源利用理念,将“富矿精开”作为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重大战略选择,作为服务和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大政治使命,决心通过“富矿精开”闯出一条发挥能矿优势、壮大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理念变革增强了贵州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我加压——虽坐拥“富矿”,但不“坐吃山空”。贵州将“精确探矿”作为“富矿精开”的第一步,努力“攻深找盲”找增量,向千米以下的地底深处挺进,寻找尚未露出地表的盲矿。
记者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贵州坚持以“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为目标,从2022年开始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优势矿产资源找矿过程中取得重大成果。其中,磷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探获磷矿资源量6.5亿吨;在黔中地区圈定全隐伏大型铝土矿矿体1个,探获铝土矿超过5000万吨,取得黔中地区铝土矿找矿近30年来的重大突破。
贵州锰矿资源储量8.8亿吨,位居亚洲第一。其中,7.5亿吨由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周琦及其团队勘查提交。得益于其创立的锰矿喷溢沉积成矿新理论及隐伏喷溢沉积型锰矿找矿勘查理论技术体系,黔东地区实现锰矿找矿重大突破,重构了国家锰矿资源格局。
“新一轮找矿主要是找增量,以及对存量的呆矿、死矿选冶技术进行突破。”西南能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矿权经营部副部长张欧邦介绍,该公司将重点在磷、铝、锰、锌、萤石、重晶石等矿种上加大勘察投资,强化伴生锂矿、稀散金属等新兴战略性矿产的综合找矿,持续挖掘贵州矿产资源潜力。
此外,在深化“精确探矿”的基础上,贵州强化“精准配矿”,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向优强企业配、用市场方式配、朝产业协同配,不断提高配置的针对性、协同性、规范性。
方法趋优:把“储量优势”转化为“产量优势”
高空俯瞰,方圆4.21平方公里、深144米、自上而下分层开采的矿坑,犹如一个螺旋状的科幻空间,里面有上百台工程车有序作业,无人机与智能系统协同“作战”……
这是记者近日在贵州磷化集团穿岩洞矿看到的场景,因宏大而特殊的造型,电影《流浪地球1》曾在此取景。
穿岩洞矿位于贵州省瓮安县与福泉市交界处,其露天开采资源储量为8795.22万吨,设计年产量为350万吨,是贵州磷化产业重要的“精料粮仓”,也是中国目前产能最大的现代化单体露天磷矿山。
“采矿不只是‘挖出来’那么简单,不能浪费任何一块矿石。”矿长杨世希介绍,穿岩洞矿聚焦精细开矿,把集约开采、综合开采、绿色开采、安全开采的理念,贯穿到“穿孔—爆破—铲装—运输—推排”全流程,基本实现了“优矿用好、呆矿用活、劣矿用足”和“尾矿用尽”。
杨世希算了一笔账,每年开采会产生尾矿250万吨左右,之前只能弃用堆存,1吨库存成本为28元。2023年采用新技术后,尾矿实现了全利用,节省库存成本7000万元左右。此外,通过分层精细开采,矿石损失率低至1.39%,远远优于国家标准。
越是“家里有矿”,越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贵州坚持把“精细开矿”作为推进“富矿精开”的重要环节,以科学的开采方法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把矿产开采出来,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现了从‘吃精粮’(高品位矿)到吃‘杂粮’(高低品位矿混合)的转变。”西南能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投资部副部长周剑飞告诉记者,在锰矿采选过程中,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矿法”,有效提升了对呆矿、死矿的利用率,以及对资源的转化加工利用能力。
贵州省能源局煤炭处副处长杨毕介绍,贵州省通过项目化、清单化实施煤矿新建、技改、提升、整合、盘活、淘汰等“六个一批”分类处置,全力提升煤矿单矿规模。与此同时,优化煤矿采掘布局,提升综合机械化、智能化采掘作业水平,不断提高煤炭产能产量利用效率。2025年,贵州原煤产量有望达到2亿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
路径升级:把“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认识和发挥比较优势是一个地区遵循经济规律推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江南缺煤,独富贵州”。保有资源储量约800亿吨,储量大、煤种齐全、开采条件总体较好的贵州,素有“江南煤海”之称。但在享受煤炭资源红利的同时,贵州煤炭产业也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以前挖出来就直接卖出去了,现在可以加工出焦炭、粗苯、炭黑、LNG、高纯氢、合成氨等数十种副产品,真正实现了‘吃干榨尽’,附加值大幅提升。”谈起区里的“贵州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六枝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周胜利赞不绝口。
“每一个副产品连着一个新行业,都有机会就地配套一个下游企业。”在周胜利看来,煤炭产业链条的延长将带来多重效应,不仅能提高煤炭附加值,还能吸引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增加税收,拉动就业。
把一块煤“吃干榨尽”,是贵州推进“富矿精开”战略中“精深用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聚焦“精深用矿”,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创新链向前沿聚焦,把矿产资源价值“吃干榨尽”。
从上游电解铝生产,到中游铝材加工,再到下游铝制品应用,铝产业链一环扣一环……在“富矿精开”战略引领下,贵州水城经开区实现了铝液100%就地转化和铝材100%就地精深加工,涉铝企业从2016年1家发展至54家,成为贵州省电解铝产能转化率最高、下游产业链最长的铝产业集群。其也因此入选2023年全国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磷复肥产量稳定在500万吨以上,供应了国内四分之一以上的高品质磷肥,每年出口100万吨以上,连续4年位居我国化肥百强榜首位……已形成磷肥、净化磷酸、多种磷酸盐产品,取得傲人成绩的贵州磷化集团也在“富矿精开”战略引领下勇闯新路——“磷资源+”共生耦合协同发展产业链。
据了解,贵州磷化集团正大力推进磷与煤化工、氯碱化工、农药、建材、涂料、铜冶炼、钛冶炼等产业耦合融通。与煤化工耦合,形成了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甲酰胺等13种产品。与氯碱化工耦合,形成的氯碱化工产业,可为贵州新能源电池电解质及未来的有机硅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向新发力:把“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资源是有限的,创新的空间是无限的。“富矿精开”已成为贵州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
从原煤中洗选出的10%左右的煤泥,曾是贵州煤企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因热值低、价值低,企业卖不出去只能找地方堆起,“下雨淌黑水,刮风飘黑灰”,不仅增加企业运营负担,还存在环保隐患。
经过10多年技术攻关、验证,贵州长能天安实业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发的低热值煤全资源化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今年在贵州省盘北经开区转化投产。长期被当成“废物”的煤泥找到了新出路。
“煤泥不是‘废物’,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公司总经理朱仁锋告诉记者,3吨煤泥可出1吨精煤和2吨尾泥。3吨煤泥成本不超过900元,1吨精煤价格在1700元左右,2吨尾泥可用于建材制造,也可直接用于填土。
“富矿精开”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大舞台,推动了找矿、选冶、加工等环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贵州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永忠介绍,2023年,集团聚焦煤电气化主业,完成研发投入10.5亿元、同比增长34%,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参与起草行业标准2个。
为进一步挖好“富矿”,贵州大学与贵州省能源局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甘肃省天水李子金矿有限公司共建“富矿精开·战略找矿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广矿石品质提升关键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表示,贵州大学将基于贵州丰富的煤及煤层气、磷、铝、锰、重晶石、页岩气等特色资源,开展优势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聚焦“富矿精开”,重点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基础研究突破。
2024年10月,55辆“贵州造”新能源客车分两批次经由中老铁路直抵万象,这是贵州本土生产的新能源客车首次出口老挝;11月,贵州与四川、重庆同步开启动力型锂电池铁路安全运输试点全国首发;未来,贵州生产的动力型锂电池有望通过贵阳国际陆港“搭乘”中欧班列出口欧洲等地……
在“富矿精开”战略引领下,贵州能矿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远,不断向世界、向未来延伸。(记者 赵新兵 潘德鑫 施钱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