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走进黔西南州最高峰——白龙山。山清水秀,林木葱郁,郁郁葱葱的苍松,层层叠叠,随地势高低而蜿蜒起伏,曲折灵动,犹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一场大雪过后,苍翠欲滴的青山沉浸在淡淡的雾霭中,显得格外清新静谧。
大寒时节的黔西南,林间依然微风徐徐,水中依然碧波荡漾。行走盘江两岸,处处展现着绿色发展的脉动。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徜徉在黔西南州的山水之间,入眼皆是山峦叠翠、碧水悠悠。
近年来,黔西南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扛起生态环保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斐然。
2023年,全州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3%,连续9年保持在99%以上;主要河流61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60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
2024年1至11月,全州8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均达到99%以上。州内地表水8条主要河流、3个重要湖库共16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优良比例为100%,1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生态质量为“二类”。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2%,林地总面积1593万亩,森林总蓄积量为5092万立方米,湿地总面积45.68万亩,林业总产值达462.85亿元。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黔西南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强大合力的彰显,更是黔西南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
这些成绩是如何来的呢?
这是黔西南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推窗见绿”“抬头是景”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小幸福”。
这是黔西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让“绿色低碳”“‘两山’转化”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具象化”。
这是黔西南持续完善生态文明体系,让“先行先试”“走前列作示范”成为作答时代考题的“高分词”。
朝晖日暮更替,步履奋勇笃行,黔西南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河湖——水清岸绿福祉百姓
1月20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记者船行万峰湖,看见湖面卷起浪花朵朵,一层层向外蔓延,荡起涟漪层层。放眼望去,碧波万顷,万峰叠翠,水天一色,波光粼粼。
但谁曾想到,以前的万峰湖完全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多年来,“靠水吃水”的万峰湖,在给当地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随着不断开发,导致万峰湖水体水质一度恶化,湖面上充斥着大量的网箱管理棚、钓鱼棚、水上餐厅、船舶等,油污、生活污水等直接排放湖中……
万峰湖治理势在必行。
2017年7月,黔西南州召开全面推行河(库)长制工作启动大会,责无旁贷扛起珠江流域“上游责任”,强力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率先重拳出击、铁腕治污,强力推动南、北盘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渔民转产上岸工作。
通过开展河湖库“四清”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完成对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域内网箱及浮动设施的清理工作,全部拆除144.7万口664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影响水体水质的最关键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各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江河湖库水质持续好转,水生态水环境全面改善。
2023年1月1日,黔西南州首部跨区域协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万峰湖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万峰湖有了法律法规这只“有形之手”的坚强维护,为万峰湖“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支撑。
2023年,万峰湖(黔西南州段)被授予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
从对万峰湖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到对万峰湖实施立法保护,再到对万峰湖进行绿色开发,是黔西南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的生动实践。
绿色——美好生活健康新时尚
“绿色代表生命,象征希望。”正如一位文学爱好者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写道:“兴义很漂亮,街道整洁,城市建设很有人性化,广场绿地多,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也多。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绿色兴义正在书写精彩乐章!”
近年来,黔西南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山奇水秀、处处成景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兴义市滴水污水处理厂是全省第一个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各种设施设备合理布局,不仅节约了地上土地资源,地下空间也得到了有效利用。它的顶层是一个占地20亩的景观公园,绿地广场、木质凉亭、巨幅壁雕……到此休闲、健身的市民也络绎不绝。
近年来,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分别荣获国家级、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这是黔西南州不断丰富生态示范创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果显现。
兴义市利用读本,在全市中小学探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在全市500多所学校、20万名中小学生、1.5万名教职工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绿色、低碳校园文化。
如今,在黔西南,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广大市民都在认真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履行节能减排义务,共建舒适美丽的绿色家园。
湿地——“康养胜地、人文兴义”保障
2022年12月,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在贞丰被发现。白鹇被誉为“林中仙子”,对生活环境要求较高,喜在森林茂密、食源充足、空气质量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里繁衍生息。
每年冬天,兴义市清水河镇的坝湖湿地公园迎来一年中最欢腾的季节,摄影爱好者与市民在这里驻足观鸟、摄影,与迁徙过来的候鸟,共同欣赏山水美景。
黔西南被称为“中国四季康养之都”,是典型的低纬度中高海拔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质状态良好,城市环境优良,造就了黔西南这一方适宜人类和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宝地。
同时,坐拥宏伟壮阔的万峰林、激流勇进的马岭河峡谷、蕴含民族风情的北盘江大峡谷、曲径通幽的笃山溶洞等独特喀斯特地貌的黔西南,成为可以开展徒步、速降、溯溪、漂流、骑行等山地运动的天然场地。
围绕“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黔西南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中,形成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旅游并重,旅游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的新格局。
当前,黔西南州加快兴义万峰林景区、贵州醇景区等16个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全力推进万峰林生态产业长廊等重大业态项目建设,依托民宿和花海资源,推出生态康养游、户外运动游、茶旅养生游等精品旅游线路10条。
周末,相约三五好友约会云屯体育公园,携家人一起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在一片片绿色的草丛里,看孩子无拘无束地嬉戏打闹,成年人徜徉其中,清风徐来,尽享惬意,感受美好。
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6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4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88.2万亩,产值14.1亿元。
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动能
每天,数十辆大货车络绎不绝,将来自黔滇桂三(省、区)的废纸运到贵州鹏昇(集团)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这些废纸经过制浆车间和造纸车间的再造,重新变成包装纸流向市场。
2022年,黔西南州共有贵州鹏昇(集团)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入选2022年度贵州省绿色工厂名单,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2022年度贵州省绿色工业园区公示名单。全州获省级工业节能产品认定企业13家,贵州黔桂金州建材有限公司、晴隆盘江水泥和贵州晴隆肥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获工信部颁授“国家绿色工厂”。
黔西南科学做好产业布局、产业升级、绿色转型文章,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充分释放全州绿色发展潜能,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重点在大数据、新材料、绿色建材、绿色物流、山地旅游、康养文化、新能源等绿色产业上谋划布局,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向开发区聚集,形成有区位优势的绿色产业集群。
构建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加大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应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用好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生态基金等多支绿色金融,支持传统能矿企业、高能耗项目绿色化、低碳化改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住所——人居环境宜居宜游
虽是深冬,傍晚的兴义市马家河湿地公园游人如织,城中初上的灯光和湖畔葱茏的绿意交相呼应。马家河,这条蜿蜒在城市里的河流,如今已然成为兴义市不可或缺的“城市绿心”。
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兴义市开展旧河道整治,化劣势为优势,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栽种美人蕉、芦苇、菖蒲、荷花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同时,硬化河道,清理淤泥,修建步道,根据河道区块特点建设人工湿地修复区和湿地景观观赏区,保留部分原始植被与人工景观融合,形成野趣湿地修复区,将湿地与大自然“无缝衔接”。
曾经干涸的马家河逐渐变成了绿意浓浓的“城市绿心”,水鸟、野鸭等现身河面。
依着马家河的水、傍着马家河的景,这里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打卡地,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放空自己,收获一份自己想要的生活。
行走在兴义城区,街道干净整洁,绿化带里花红柳绿,湿地公园沿岸公共绿地一片生机盎然。
能够成就这样一幅山明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并非偶然。
控碳——生态底色越擦越亮
黔西南州积极发展新能源和低碳循环经济,严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生态载能工业、林下种养、康养旅游和生态旅游不断做大做强。
2023年,黔西南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保护环境不放松、铁腕治污“零容忍”,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出租汽车占比、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均达100%。
“蓝天碧水,风清气爽,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这是广大群众及游客对黔西南州生态环境的赞美……蓝天白云成常态、绿水青山近在咫尺,这是黔西南州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交出的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绿色答卷”。
如今的黔西南,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景象随处可见。
绿意,于天地间流淌;碧水,在乡野里荡漾。如今的黔西南大地,处处描绘着树木葱茏、鸟鸣婉转、青山碧水、蓝天入画卷的美景。(记者 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