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阿酬”节系列活动现场。新华网发(史开心 摄)
新华网贵阳2月4日电(刘昌馀)跳花坡、打糍粑、长桌宴、篝火晚会……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当地苗族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举行“阿酬”节系列活动。
“阿酬”苗语意为“感恩”。化屋村又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地处乌蒙山区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背靠大山,面朝乌江,由于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而现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化屋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灰瓦白墙小楼错落有致,村里道路整洁宽敞,是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2月3日,化屋村村民在“跳花坡”。新华网发(史开心 摄)
近年来,当地立足民族文化优势,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努力让搬迁群众日子越过越幸福、越过越甜美。
“现在马路通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春节这几天,参与表演的苗族妇女何兰每天都有固定的表演场次,尽管跳了很多次,但是每次走上舞台,她都表演得很认真。“今天,大家身着苗族盛装齐聚‘跳花坡’,以我们‘歪梳苗’的传统形式来表达感恩之情。”何兰说。
蜿蜒的盘山公路绕过28道弯,山脚下的化屋村仿佛嵌在山水画中——道路宽敞、院落整洁、绿化装点、别有意趣。2019年整村脱贫后,村里人居环境持续向好。“2024年,我们改造庭院69户,修建了沿江步道,投放了约百台共享电动车。”驻村第一书记聂玉林自豪地说,“村里建设好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现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化屋村的“旅游饭”越做越香。
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22年5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在村民赵玉学家门口,两块“感恩奋进石”格外引人瞩目。“这些年,我们的日子确实越过越好了,真是发自内心地感恩。”赵玉学妻子杨鹏英说,以前在麻窝寨的家,透风漏雨,缺水缺电,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在易地扶贫搬迁帮助下,一家人住进了1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如今,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他们在“家门口”也找到了致富门道。
游客在化屋村和苗族同胞一起围着篝火跳舞(2023年1月2日摄)。新华社发(罗大富 摄)
化屋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立足民族文化优势,村里开办多间苗绣工坊、生产车间,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在易地搬迁安置点,绣娘杨文丽开了一家苗绣扶贫车间。杨文丽说:“过去4年,从苗族服饰到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苗绣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我的苗绣产业带动了22名村民就近就业,平均每人每年收入3.5万元。”
“这一切做梦都没有想到,现在和以前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前,杨文梅一家也是居住在麻窝寨,全家靠丈夫外出务工和简单的种植养殖维持生计。搬迁后,杨文梅到苗绣扶贫车间上班,以加工手工绣片为主,收入每月2000元左右。“在家门口上班不仅可以照顾家庭,还可以增加收入。”杨文梅说。
在化屋村易地搬迁安置点,苗族女孩王代玉(左)与母亲杨文梅在自家新房前展示搬迁前后的对比照片(2021年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十三五”期间,贵州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的山里人搬离偏远、贫穷的村庄,192万“新市民”、46.5万套住房,搬迁人数超三峡移民总数,成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城镇化集中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
近年来,贵州始终将就业增收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技能培训和培育帮扶车间等方式,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创业扶持,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