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收的小麦穗子大、籽粒饱、色泽好,亩产比上一年提高了两成,相信今年的收获会比这还好。”
立春将至,正是冬小麦冬管的关键时节。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新拱村10余名村民在田间挥洒肥料,为小麦抽穗拔节提供营养保障。
“我今年种了325亩小麦,不光有专家指导,还有机械设备帮忙,每一步都省心省力。拿播种来说,这一季只用了五天,以前可是要花半个多月呢。现在这几百亩小麦长得都很好,接下来我们的主要精力就要放在防治病虫害上!”新拱村种植大户张军说。
“把土里面的种子顺利变成仓库里的粮食,去年我们可是下了大力气。”张军回忆,从种到收,从防治病虫害到施肥浇水,田间管理抓得紧,农技员指导来得勤,一点儿也没耽误。
“最近气温低,汇川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三天两头过来开展小麦苗情监测,教我们做好麦田杂草、地下害虫等监测防治。春节前,我们按照配方科学安全使用农药,为小麦防寒抗病增添了一份保障。”张军说,有之前的丰收经验,又有专家指导,自己对今年的增产很有信心。
冬雪消融,寒气渐散,大地即将迎来崭新的季节。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录村村民王国军也开始为新一年的耕种做准备。“去年,我家种植了20多亩泰优808水稻,其中一部分严格按照州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另一部分则是按照自己的老经验来弄。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同样的稻田和品种,最后的亩产足足相差200多公斤。今年我追加承包了50亩,准备好好大干一场,所有水稻都严格按专家指导的技术来种。”王国军说。
“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黔西南州兴义示范区连续4年亩产突破1100公斤”,这一好消息去年曾让一向不是产量大省的贵州上了一回“大分”。“在全国来说,这样的产量都算比较高的。”扬州大学教授戴其根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参与测产时说,“贵州的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让高产从‘试验田’走向‘农民田’,真正实现了大面积高产,惠及了更多老百姓。”
春暖花开季将至,各大产业抢先“热身”。马铃薯产量占贵州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仅次于水稻和玉米,“虫口夺粮”在当下尤为关键。
“马铃薯种块药剂拌种是很有好处的,通过药剂拌种可以预防苗期病害、苗期蚜虫,以及地下害虫的危害,实现‘关口前移’;施药时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不能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要按照规定做好回收……”春节前,一堂由省植保植检站专家主讲的田管课在长顺县摆所镇马铃薯种植基地进行,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听课。
今年,这里的“徽薯1号”马铃薯有望突破亩产6000斤的好成绩,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再过两个月左右,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昊禹稻油轮作基地上千亩油菜花就将开放,届时,大批游客会前来踏青赏花、观光游玩。
养花如绣花,每年如期盛放的油菜花并非“野蛮生长”,而是饱含了农技人员的心血。“昊禹基地的多色油菜花,是省油菜体系的专家经过多次试验选育的品种,在注重高产高油的前提下,还特别兼顾了生育期和花色。”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绍林说,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并重,在助推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又提升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要注意低温雨雪灾害,及时开沟排水防渍害、及时摘除冻伤的薹叶防感染、追施肥料和生长素促进植株健壮……”除夕刚过,专家和农户就来到田间查看,共同呵护着小小油菜花,一起等待着它的丰收。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贵州广袤的田野间,春耕备耕火热上演,良技良法推广运用,“问技要粮”正在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刘皓 邓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