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省政协委员、剑河县政协副主席夏永忠。群众的衣食住行夏永忠放在心间,这次他把目光聚焦在三板溪水电站建设后基层群众出行的问题上。
作为省政协委员,夏永忠长期关注三农工作。夏永忠说,黔东南州三板溪水电站工程是沅水干流梯级开发的龙头水电站,于2002年开工建设,是国家批准的“十五”期间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省实施“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电站坝址位于锦屏县境内,水库正常蓄水位475m,于2006年1月开始下闸蓄水发电,水库淹没影响涉及锦屏、剑河、黎平3个县19乡镇125个村491个村民小组,其中以剑河县搬迁任务最重,涉及6个乡镇(其中搬迁复建剑河县城和柳川、南寨、南加、南哨等4个集镇),共搬迁4.52万人,是全省最大的移民县,为三板溪电站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在省级和州级的关怀与支持下,剑河县多年来始终将水库后期扶持工作作为移民后续发展的核心,致力于推动库区的和谐与稳定,获得了省、州的充分认可和赞扬。
夏永忠通过细致调研后了解到,2006年电站建成蓄水后,三板溪水电站库区在剑河境内形成了近80公里的水域湖面,湖面平均宽200米,80公里长的湖面,有柳川码头、满天星码头、南加码头、革东码头、南寨码头等五个码头,大小渡口72道,其中主要渡口11道,年输送旅客约30万人次,是全省客流量最大的水域,是黔东南州和全省水上交通安全重点水域之一。
库区剑河县境内只有柳川大桥、展莱大桥、锡锈大桥三座跨江大桥连接两岸,给剑河县沿河居住的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导致河流两岸村民生产生活仍然处于肩挑背驮的状态,出行、上学等只能依靠沿江的革东、南埃、返排等11个主要渡口的小轮渡或者小型客船及私人自用船。这些渡口多位于交通不便利、地形险峻的区域。多年来,由于资金和管理人才的匮乏,大部分渡口码头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损坏情况严重,且渡口渡船的更新与改造工作不足。然而,这些渡口对于周边40个村庄、超过4万名居民的出行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脱贫攻坚期间启动实施了一大批“村村通”“组组通”工程,有的村寨虽然已通公路,但没有跨江大桥,库区两岸村寨来往(耕种土地)需绕行2-3个小时,给库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严重影响当地群众出行和发展。比如,位于剑河县南加镇芳武村屋脚的观音渡渡口,年均运送旅客约65700人次。该渡口服务范围包括剑河县南加、磻溪两乡镇的芳武村、柳基村等15个村庄,以及锦屏县河口乡部分村寨,共计约2万居民。地处南寨镇反皓村脚的南包渡口,年均运送旅客约40000人次,服务范围涵盖南寨、柳川两镇的17个村寨,约1.5万居民。特别是柳川镇的下革东、返排、返迷等5个村庄的近万名群众(包括学生614人)前往镇政府所在地办事(读书),要么乘坐渡口的小型客船及私人自用船从水路前往,要么走通村公路绕行至南寨镇或者南哨镇,然后再折返柳川镇,绕行路线近40公里,成本高,时间过长、社会效益差。若在南包渡口建设公路大桥,上述5个村寨的村民一小时内即可抵达镇政府所在地。当前,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新一轮“渡改桥”工作,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了对剑河、锦屏等库区居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涉水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
夏永忠委员建议,省人民政府加大对剑河县及黔东南州“渡改桥”项目资金的倾斜力度,同时提高“渡改桥”补助资金,以减轻当地政府配套资金,尽可能地将渡口改建为桥梁,解决剑河县乃至黔东南州整个库区两岸交通阻塞问题,构建完善的库区交通网络,为周边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选择,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鉴于这些“渡改桥”项目中新建桥梁大部分在生态红线内,林地、环评手续办理难度大,建议省人民政府给予剑河县及黔东南州“渡改桥”项目“绿色通道”,按照省级重点项目标准统一办理相关手续。
建议省人民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剑河县及黔东南州更多支持,如减免相关税费、提供技术援助等,以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效益,共同推动剑河县及黔东南州“渡改桥”项目尽快顺利实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王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