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路子宽 农民腰包鼓
——我省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
2024年8月,铜仁市思南县双塘街道云山社区的搬迁群众吴扬山通过社区组织的叉车培训,拿到了叉车驾驶证。“有了这个驾驶证,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资4000多元。”吴扬山高兴地说。
“去年我家种了350余亩,一亩地增产近30%,一年下来赚个60至70万元不成问题。”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茅坝村种粮大户高方平向记者算起了丰收账。
渐渐鼓起的农民腰包里,装着万千家庭的幸福。我省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2024年前三季度,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6元,名义增长7.1%。一本本农家账里饱含勤劳付出的汗水,满载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一个个丰收故事,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的坚实力量。
以产业兴促农村强农民富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富民产业是关键。
在黔南州龙里县湾滩河镇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1500亩的大棚沿着湾滩河而建,四季瓜果飘香,源源不断的绿色蔬菜从这里“翻山越海”进入市场。
“种蔬菜,我们不愁销路。”龙里圣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陆大龙说,“我们利用设施农业,春夏秋种植黄瓜,冬天就种植茼蒿、西蓝花等应季蔬菜,年产值达2000万元左右。”
从“看天吃饭”到“四季不断”,龙里县湾滩河高效农业示范园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向市场供应应季、错季蔬菜,为龙里县“菜篮子”“果盘子”的稳定供应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一年用工超5万人次,劳务工资发放达600万元,为龙里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与动能。
“我已在家门口这个基地做了5年的活,一年可以得两三万元。”当地务工群众石传珍说。
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是激活县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是强化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我省依托农村特色资源不断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经济新增长点,不断健全富民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擦亮劳务品牌拓宽就业路
兴产业,促就业,增收入。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024年11月22日,黔东南州从江县2024年东西部劳务协作第二批有组织集中输出专业收割队出发前往广东、广西等地务工,来自从江436名甘蔗工乘坐10辆大巴“就业直通车”奔赴广东雷州、广西南宁和柳州等地甘蔗主产区采伐收割甘蔗。
从江县结合群众劳务就业习惯和特点,积极培育打造“甘蔗工”劳务品牌。根据县内部分群众每年冬季季节性外出砍甘蔗、次年春天返乡务农这一务工特性,从江县相关部门主动收集广东、广西等地岗位信息,分批次、分层次集中向广东、广西等甘蔗种植集中地区开展劳务协作。
据统计,近3年来,从江县每年季节性跨省务工的“甘蔗工”人数稳定在2600人左右,创造季节性劳务收入达3600万元以上。
劳务品牌是带动劳务输出、促进更多劳动力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我省把培育、发展、提升和壮大劳务品牌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稳定扩大就业的有力抓手,积极挖掘贵州资源禀赋,努力打响“贵字号”劳务品牌,加快推进劳务品牌建设。目前,贵州共培育认定劳务品牌217个,带动就业43.43万人。
激活生产要素释放新动能
盘活闲置资产是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促进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哞……”冬日清晨,毕节市赫章县朱明镇安甲村在一声声牛叫中醒来。贵州开敏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肉牛养殖场的备料车间内,饲养员忙着添加草料、打扫卫生。
眼前生机勃勃的养殖场,几年前大部分圈舍都处于空置状态。朱明镇党委、政府采取“招强引优+强化服务”的盘活路径,主动对接贵州黄牛产业集团,以“六方合作”模式推动公司与贵州黄牛产业集团达成合作,双方以每年18万元的租金租用养牛场,发展安格斯青年能繁母牛养殖。
“2023年4月,我们从黄牛产业集团引入952头母牛进行养殖,现在牛场存栏1450头,其中牛犊720头,已出栏197头,养殖场10栋圈舍已经全部利用,年产值可达4300万元。”贵州开敏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开敏说。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项目支撑,完善利益联结,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户不断增收。”朱明镇副镇长陇富光说。
贵州积极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运行机制,多措并举激活乡村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农增收,让村民更大程度、更加广泛享受农业农村发展红利。(记者 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