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走进大方经济开发区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棒上长满了一朵朵向上绽放的白参菌,在灯光的照射与雾珠的攀附下显得晶莹无暇,宛如一朵朵精雕而成的“雪莲花”。
“这是一个被‘科技’浇灌长大的山珍产业,经过驯化,我们的自有品种朵型高度一致,且栽培周期短,可实现工厂化、量产化种植。”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尽平介绍。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白参菌工厂化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菌种研发、集约化生产、技术培训、智慧交易为一体的全智能化白参菌栽培工厂。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2021年成立以来,该公司迅速发展,建设有菌棒生产车间、接种车间、养菌车间、出菇车间、采收及包装车间,占地面积100余亩。目前,公司平均日产鲜菇20吨、年产7200吨,带动300余名当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年产值超过3亿元,荣获“贵州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称号。公司生产的白参菌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公司荣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等称号。
白参菌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菌菇,菇体质韧、鲜美爽口、营养丰富,其中包括多达24种氨基酸,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并富含锌、铁、钾、钙、磷、硒、锗,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白参菌耐干旱。培养基含水量不超过60%,长菇阶段空间相对湿度应掌握在85%~90%,我们通过搭建的‘智慧环境’控制系统将车间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适宜白参菌生长的环境,确保车间不受外部环境影响,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种出高品质、高产量的鲜菇。”李尽平说。
白参菌作为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的食用菌,在资源循环再利用、创造生态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成效显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贵州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当好企业的“贴心人”,毕节市税务部门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借助税收大数据,建立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台账,组建“税务管家”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向企业问需献计,为企业量身定制税费优惠政策辅导方案,提供“一企一策”定制化辅导。积极主动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在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助力小小白参菌开出特色产业的“致富花”。
“税务部门一直很关心企业的发展,每次新政策一出台,税务干部总是第一时上门来宣讲服务,公司2024年来享受高新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等各项税收减免累计4716347.42元,这些税费红利为我们增投更多生产线提供了资金支持,下一步我们将在白参菌的精深加工上不断发力,研发白参菌在食用、药用价值方面的相关产品,提升产业价值链,拓展增值空间。”李尽平说。
“突出重点服务好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税务机关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毕节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梁勇说。毕节市税务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和拓展提升税收职能作用,聚焦主责主业,精准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使市场主体发展得更好,完善服务企业发展工作机制,精准帮助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聂燕云 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