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理想火种的传播阵地-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理想火种的传播阵地

2024-12-31 18:01:11  来源:云岩区融媒体中心

宣传海报。

  《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位于贵阳市云岩区富水北路12号(原慈善巷2号)中华社区。

  这里为一木结构四合院平房,正房及对厅均为三楹瓦房,中间为约30平方米的庭院。分销处租用的是坐东向西靠北正房,前后两间,分别为工作室和休息室。1981年,贵阳市革命委员会将《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在武汉期间,该报隶属于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武汉沦陷后迁至重庆,报社隶属于中共中央南方局,并在宜昌、郑州、洛阳、许昌、南昌、潼关、贵阳等地设立分销处。

  1938年4月,中共贵州地下党经过吴同尘与《新华日报》总社联系并征得同意后,主持中共贵州省工委工作的秦天真和邓止戈由延安返回贵阳,决定建立《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分销处设在贵阳城中心的慈善巷(今富水西路)八号。1938年10月,《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成立,承担每天分送和零售400至500份报纸的任务,分销处有3名工作人员,由曾经做过记者的吴同尘负责。与此同时,重庆总社辗转送来一枚刻有“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字样的椭圆形橡皮图章。分销处建立后,读者缴费订报,有《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的订报收据,盖上《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的公章,在贵阳读者群中也是一种无声的宣传。

邓止戈(左二)、秦天真(右二)。

  国民党当局虽然同意《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但暗中却百般进行阻拦和破坏,派特务对重庆、贵阳两地邮局进行监控,对报纸的进出邮检特别严。中共贵州地下党通过公路运输局党支部和党在川黔公路建立的秘密运输线,避开国民党的查禁和没收,源源不断地将《新华日报》运送到贵阳。公路运输党支部的共产党员胡钦曾(又名胡庆生)受党的指派,利用其管理客车总站行李房的工作条件,负责由重庆运来的《新华日报》的安全运送工作,参与《新华日报》在贵阳的发行工作。

  为了保证《新华日报》的安全运送发行,在重庆海棠溪车站工作的共产党员陆自诚、陈丽淦等,与《新华日报》馆联系后,利用筑渝之间的定期班车,用托运包裹的方式,避开国民党检查站的检查,将《新华日报》安全及时地送到贵阳。客车到站后,行李包裹就转到行李房内,胡钦曾将报纸卷成圆筒,用油布遮盖起来藏在行李房内,然后坐在行李房值班窗口前,等候分销处前来取报的人,只要分销处取报人一出现,他就默默地站起来,不动声色地打开仓库门,把报纸转出。如果报纸还未送到或者有其他情况,他就默不作声或打个手势,表示此时不能拿报纸,取报的人便心领神会。

新华日报旧报。

  贵阳分销处的同志通过各种形式发送报纸,有时每天的发行量达500份,这在当时的贵阳已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发行对象多为党员、党的活动点及进步人士,也有国民党机关团体的上层人士,有时甚至还送到国民党监狱。为了保护党员、进步人士,也为了团结一些国民党人士,《新华日报》分销处的送报人员只能将收订报纸的人名、地址默记在心上,从不留文字依据,负责送报的年轻党员朗德服每天送报时都要摆脱特务的盯梢跟踪,才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省工委号召各级组织要认真组织学习《新华日报》,通过报纸聆听党中央的声音,了解抗日形势,鼓舞大家的斗志。

  1939年8月,香港的汉奸报《南华日报》和《天演日报》的工人,宣布反汪(指汪精卫)罢工,将两报封闭。面对两报工人牺牲个人利益的爱国行为,《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援助香港反汪罢工工人》及号召各界支持罢工工人的文章。贵阳分销处响应《新华日报》的号召,购买了油墨、蜡纸、草粉纸印成募捐启事,呼吁读者捐款和声援。募捐启事上写道:盼望大家都来响应和号召一切爱国的、同情的人士们,慷慨解囊,踊跃捐赠,给八十余工友以极大的援助,使工友们早日回到祖国为抗战服务。贵阳读者及得知消息的进步人士踊跃响应,不到一个月,就有1400余人捐款1000余元(法币)。很多读者还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表达了对反汪工友的支持和慰问。分销处把捐款和捐助人名单寄到重庆《新华日报》总社,《新华日报》用很大的篇幅对贵阳分销处这次活动作了详细的报道。

  1940年底,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白色恐怖笼罩贵阳,国民党贵州当局开始秘密或公开逮捕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受到特务的监视。党组织为了保存力量,果断地决定停止贵阳分销处的工作。1941年春,分销处的工作人员秘密离开了贵阳。

  在党组织的精心安排和保护下,分销处成为地下党组织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一盏指路明灯,并与国民党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斗争。在开展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贵州地下党一直把《新华日报》作为“黑暗中摸索前进的指路明灯”,作为团结群众、发动人民、追求光明、追求真理、宣传抗日的向导。可以说,贵阳分销处的成立,排除了敌人的种种干扰和破坏,为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贵州省地下党一个重要的宣传阵地。(刘竹寒 郭然 顾兰云 陈继寅)

[责任编辑: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