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革命老区的新茶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2/30 15:42:54
来源:新华网

贵州遵义:革命老区的新茶事

字体:

  新华社贵阳12月30日电(记者李惊亚、郭可树、杨欣)眼下正值茶园冬季管护时节,在贵州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茶农们正抢抓农时,对茶园进行冬季管护作业,为来年茶叶增产忙碌。

  余庆有“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的美誉。小叶苦丁茶微苦甘醇,口感独特,每到夏季格外畅销。

  “今年我们有一场直播带货,小叶苦丁茶卖了6000多元,最近我们正在对村里的助农直播间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为明年村民们更好销售茶叶做准备。”红渡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毅说。今年初,村里的助农直播间开播,从摸索到常态化直播,“有时要播到凌晨,直播长达五个小时”。红渡村种有小叶苦丁茶,送到龙溪镇工业园加工后,在直播间橱窗“上新”,销路还不错。

  图为4月5日,村民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茶场采摘春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贺春雨 摄

  革命老区遵义是全国种茶大市,拥有约200万亩优质茶园,品种丰富,品质优良,茶文化历史悠久。遵义虽是西南小城,但茶馆云集,不少人习惯早起茶馆喝茶,晚饭后茶馆小聚。

  在拥有60万亩茶园的遵义市湄潭县,茶产业使得乡村呈现生机勃勃景象,乡村的大幅标牌除了“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还有“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40多年前,湄潭种茶局限于国营茶场,规模小,比较优势并没有转化成富民产业。为打破贫困“魔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核桃坝村村支书何殿伦决意“吃第一口螃蟹”,他从茶科所引进优良茶树苗木,带动村民种茶,造就了当地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经过多年发展,核桃坝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大小加工企业62家,近两年集体经济每年收入约50万元。“现在,外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做传统名优茶人工成本高,村里正谋划发展1000亩抹茶基地。”核桃坝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开伦说。

  立足资源禀赋,依托茶产业优势,湄潭县还引进不少新茶饮关联项目,全力创建全国新茶饮集聚区。

  “冬季热饮奶茶多,乌龙茶类、红茶类比较受欢迎,最近,我们正根据市场需求,忙着给元旦、春节备货。”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矗巍介绍,短短三年,公司年产值已超过8000万元,开发出200多种口味的产品,为不少知名茶饮品牌供货,带动茶农增收1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让当地农户从茶叶中尝到新甜头。

  图为12月4日拍摄的贵州遵义市湄潭县地标性景点“天下第一壶”。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湄潭茶海已经成为遵义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为了让茶产业更环保,制茶工艺也在提档升级。

  “过去用柴火炒茶,会产生很多燃料废渣,不仅低效,也污染环境。”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经理方国红说,当前公司的制茶生产线全部采用电能来完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茶叶品质,也降低了环境污染。

  “以电气化设备取代煤、柴和生物颗粒制茶,越来越多的茶企走向了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遵义供电局市场营销部总经理郑之轩说,遵义市已累计完成电制茶项目108个,替代电量超3477万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93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20吨。

  如今的遵义,绿色、环保、干净制茶成为新潮流,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茶海之心”景区、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等茶旅融合新场景不断涌现,氤氲茶香交织成更怡人的产业之风。

【纠错】 【责任编辑:邓娴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