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杨柳村,村民杨顺国(左)和寨邻一起打糍粑。(唐鹏 摄)
冬日的暖阳如同慈祥的长者温柔地抚摸着村落的每一个角落,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杨柳村的空气中弥漫着糯米蒸熟后的甜香。在村民杨顺国的家里,寨邻们聚在一起,正忙着蒸糯米、打糍粑、捏粑团,木槌起起落落,笑声此起彼伏,相互应和交织的各种声响,谱写出一曲汇聚亲情、流淌乡情、礼赞生活、传承民俗的赞歌。
村民将浸泡好的糯米上甑蒸煮。(唐鹏 摄)
“我们村是传统的土家族村落,每到冬天要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打糍粑。”杨顺国说,打糍粑是村里的一项重要传统习俗,也是岁末每个家庭中的一件盛事乐事,趁着冬闲天气晴好,邀约左邻右舍一起来打糍粑,大家互相帮忙,增进情感交流,传承民俗文化,表达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和美好期许。
糍粑,是一种由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的一道地方传统特色美食,其制作过程看似只有精选糯米、浸泡吸水、上甑蒸煮、捣烂做型、点红增色等几个简单的步骤,实则蕴含着诸多讲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才能做出外形美观、口感软糯、香气浓郁的糍粑。
村民将捶打得细腻软糯的大糯米团搓揉成圆润饱满的小糍粑。(唐鹏 摄)
“首先要选择颗粒饱满、色泽洁白且无杂质的本地大糯米,选好的糯米要结合实际浸泡8到12个小时。上甑蒸煮是关键的一步,对火候和时间的掌控至关重要。蒸煮后的糯米要趁热捣烂做型,糍粑捶打需要力度、节奏和技巧的完美配合。”杨顺国说,打糍粑不仅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明确分工,男女协调配合,男人们负责捶打糯米饭,女人们则负责蒸煮糯米和搓揉整形,当一甑甑糯米饭被捶打得绵软柔韧细腻,她们就趁热将黏糊糊的大糯米团搓揉成一个个大小均匀、圆润饱满的小糍粑,并在每个糍粑上进行古老而充满寓意的“点红”仪式,使其增色添祥瑞,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承载着人们对团圆、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村民将细腻软糯的大糯米团搓揉成均匀的小糍粑。(唐鹏 摄)
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打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不仅是一种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一种交流情感、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方式。寒冷冬日,寨邻们聚在一起,以打糍粑为媒,共赴一场亲情与乡情交织的温馨盛宴,共同分享生活点滴、讲述温暖故事、重温儿时记忆,在浓浓的乡情、温暖的情怀、民俗的传承、新年的期盼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归宿,凝聚携手同心奋进、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
给做好的小糍粑点红。(唐鹏 摄)
糍粑的吃法多样,水煮、煎炸、烘烤等各有风味。在繁忙的现代城市生活中,糍粑主要扮演着配角,以爆浆糍粑、甜酒粑等小吃的形式存在于烧烤店、火锅店与街头巷尾,软糯绵香的滋味在舌尖绽放,温暖了广大食客的冬日味蕾。
岁月悠悠,时光流转。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手工技艺在岁月的角落里渐渐沉寂,往昔打糍粑的那份热闹与温馨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让打糍粑等民俗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给做好的小糍粑点红。(唐鹏 摄)
如今,打糍粑这一古老而充满魅力的传统习俗,不仅是村民们庆祝新年的方式,也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凝聚民心民力、推进文旅融合的重要元素,为打造特色名片、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引擎”。(周燕 陈昆 唐鹏)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杨柳村。(陈昆 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