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管好大小“水缸”,解决工程性区域性缺水
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具有水源稳定、水质有保障等特点,是评判农村用水好坏的重要依据,数据的大小,折射着农村供水的质与量。12月,省水利厅发布一组数据:我省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44.87%,较2020年底的20.16%翻了一倍多。3年多时间,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何以成倍增长?
修建“水缸”储水
贵州受地形地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长期承受工程性、区域性缺水之痛。规模化建好“水缸”储水,成为破题之举。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贵州省提出大力推进水网建设,着力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工程性缺水问题。2023年5月,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启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蹄疾步稳。
黔西南州兴仁市陈家田水库工程顺利完成封顶;毕节市大方县白岩水大坝面板浇筑顺利完成;黔东南州三穗县岩坳水库工程大坝枢纽工程顺利封顶……近几个月,水利工程建设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小水缸”的建设稳步推进,大水库的建设也加码提速。12月1日,位于遵义市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观音水库大坝整体浇筑至562米,提前30天超额完成大坝浇筑至560米高程的年度目标任务。观音水库工程总库容1.21亿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将向遵义市主城区、仁怀市中心城区、茅台空港开发园区及周边部分村镇供水。
今年,花滩子、宣威两座大型水库开工建设,贵州“大水缸”保有量成色更足。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累计开建骨干水源工程511座,建成325座,新增供水能力54亿立方米,全省工程性缺水瓶颈初步破解。
公司化统一管水
11月底,黔南州龙里县21座水库全部交由龙里县供排水总公司进行管理。至此,该县实现一家公司从“源头”管至“龙头”。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水库、水厂等由同一家管理,能打破管理机制上的一些壁垒,同时还能避免用水的多次交易,降低整体成本。
2011年,龙里县开始探索公司化管理供排水工作。经过10多年摸索,2022年,聚焦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短板,该县公司化管理改革成型,实现一家公司县域统管,逐步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
目前,贵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72%,但不少农村地区基本上靠小水源及自备井供水。由于管网老化、地势高低不平导致各家水压和供水量不均衡,再加上缺乏供水管理机构和技术,导致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将城市和农村供水进行“县域统管”。
“我们现在管水很高效,90多名管水员能确保第一时间处理村民反映的用水问题。”兴仁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市已逐步将农村供水工程移交兴仁市雨露水利水电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基本完成千人以上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部移交,实行公司化管理的农村供水人口占比达93%。
公司化县域统管,水务部门监管,各司其职,管水成效更加明显。近年来,省水利厅指导各地按照“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总体思路,建立或引进专业化供水企业,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
目前,全省已有43个县(市)实现由一家或多家公司统一管理农村供水,逐步推动行业向企业化管理转型。据了解,我省将力争在2026年实现所有县(市、区)供水县域统管。
建管资金来源多元化
将以往政府的“单一投入”变“多元投资”,是水利工程建设、管护的重要保障。
“十四五”前两年,全省已完成投资574.5亿元,“十四五”后三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省水利将保持每年30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以满足水利发展的资金需求。根据《贵州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十四五”我省将以水网建设为重点,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435亿元。
2023年,贵州省水利领域共有包含水库建设、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649个项目纳入国债支持范围,共获国债资金182.2亿元,有效加速我省水利设施建设进度。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省水利厅积极利用金融支持政策,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多种模式,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5月31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花滩子水库开工建设。工程估算总投资32.17亿元,是今年贵州水利建设的大手笔。7月,我省创新引入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参与该水库投资建设,进一步推动“两手发力”落地落实。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招商引资,省水利厅还与南水北调集团、省水投集团与三峡集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央企通过入股、出资新设、转让股份等形式参与贵州水利建设和运营管理。
同时,我省不断探索水资源在区域间、流域间、行业间、用水户间流转,建立“长期意向”与“短期协议”相结合的水权交易动态调整机制。截至11月底,全省累计用水权交易55单,协议交易水量7831.37万立方米,交易金额3091.26万元。今年,水利部公布2023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贵州再次获评优秀,我省在该项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级,拿下“三连优”的好成绩。(记者 向莉君)